一直以来,抄袭可谓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传统”,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互联网的成长是伴随着“抄袭”而高速发展起来。从早期的腾讯QQ抄袭ICQ、淘宝抄袭Ebay、百度抄袭谷歌,再到如今炙手可热的智能手机领域,每一个国内手机厂商几乎都曾向苹果手机“致敬”过。
事实上,除了智能手机之外,游戏、硬件、社交等领域以及目前被认为是新风口的跑步领域,都是抄袭现象泛滥的重灾区。通常情况下,一款产品抄袭另一款产品,是因为其拥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者存在广泛需求的功能,而这种抄袭行为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前者往往都是行业的后来者,被抄袭对象基本都是行业的领先者。
当然,这种情况也有“例外”的时候。在众多的跑步APP中,咕咚凭借先发优势与用户规模优势,此前一直则被看作是行业的领头羊。不过,最两年接连遭遇手环失败以及发展进入瓶颈期的咕咚,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围剿之下不得不向对手“学习”,而另一新晋跑步巨头悦跑圈成为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咕咚那些年的抄袭行为。
一、UI设计
2015年8月,悦跑圈更新升级之后,将跑步记录界面底部设置了运动轨迹、记录详情、路段数据及详细图标四个板块,新增海拔、步频等专业数据;两个月后,咕咚新版本中的运动记录界面与悦跑圈如出一辙,只是将四个功能从底部挪到了顶部。
界面布局只有上下之分
高度相似的图标功能
二、产品功能
对于众多的跑步爱好者来说,在跑步结束之后,往往都会拍一张个性的跑步照片,或者在朋友圈中分享一枚跑步勋章。 悦跑圈的水印相机与跑步勋章这两大产品功能,同样受到了咕咚的“青睐”。
从更新日志来看,悦跑圈在2015年4月全新升级了水印相机功能,规定只有跑步里程超过42.195公里之后,才能使用水印功能。
五个月之后,咕咚也紧随推出新版水印,这次咕咚没有选择微调整,直接照搬过来。
悦跑圈自厦门线上马拉松推出电子勋章,咕咚同年9月也推出电子勋章。
三、赛事运营
除了产品之外,咕咚还将抄袭的触角伸向线上马拉松。从赛事IP、规则、物料、项目、证书等等,邯郸学步的咕咚将上述方面几乎全部照搬过来,实在是让人扼腕。
2015年4月,由悦跑圈打造的自主IP赛事“粉红闺蜜跑”在广州开跑,此后在浙江、甘肃等全国多地陆续举行多场,成为一项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马拉松。2016年1月,咕咚也推出“粉红跑”,从双方宣传图片来看,二者如出一辙。
2015年5月,悦跑圈在兰州马拉松中推出了除全马和半马之外的新组别“10公里跑”;同年11月,咕咚在与渣打银行合作的比赛中也推出10公里组别。
咕咚推出的专属卫衣,也和悦跑圈有着十分高的“默契度”。
除了上述内容,更多咕咚抄袭悦跑圈的证据就不一一列举。相信看到这里之后,很多人都不不仅会产生一个疑问,咕咚究竟为何如此明目张胆的抄袭?抄袭背后,又折射出咕咚怎样的无奈与困境?
首先是战略上的失败,自2010年咕咚推出第一款产品健身追踪器之后,咕咚开始受到市场关注。伴随着国内可穿戴设备的概念的兴起,咕咚凭借“硬件+软件”模式,专注打造“运动社交”模式,为用户提供和朋友、亲人分享运动数据、及时交流聊天的平台,迅速获得用户的追捧。
然而,咕咚这种软硬结合模式,看似非常有章法,然而咕咚整体战略并不清晰。多年发展过程中,团队臃肿多条业务进展缓慢,执行力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盈利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咕咚不得不盲目扩张业务线,用新一个个新的故事不断吸引资本市场关注。最终,咕咚于2015年正式宣布放弃硬件业务,标志着其软硬结合战略的失败。
再者是盲目扩张。跑步项目是咕咚的主要业务,但其陆续上线了跑步、骑行、滑雪等运动模式,希望能够覆盖更广的运动人群,但运动模式老套匮乏,目标用户看起来重合度较大,实际运营起来相差甚远,自然无法满足跑者的真正需求。
反观悦跑圈,在不断短短两年时间内,以跑步为切入口之后,始终专注深耕跑步领域,在为用户提供精准跑步记录服务的同时,又与可口可乐、宝马等知名品牌合作展开了一系列跨界玩法,迅速积累起了强大的口碑;品牌方面,悦跑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品牌诉求,“最好的跑者都在这里”的意图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悦跑圈通过自营赛事、培训服务、装备销售等手段快速变现,已经探索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因此,从整个跑步行业范围来看,伴随着跑步热潮的兴起,各方势力加速跑马圈地,后来者们凭借新潮的跨界玩法、专业的数据优势以及丰富的赛事运营经验,不断蚕食咕咚原有的用户群体,这让咕咚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面对加速崛起的同行,咕咚也索性抄袭起对手,毕竟抄袭成功才能最大减少犯错的成本,而这也是咕咚走抄袭道路的重要原因。
最后,想说的是,硬件抄袭可以通过专利进行诉讼打击,移动应用却很难对外观设计、功能和模式等进行专利保护,造就了移动应用领域抄袭之风盛行的局面。然而,一款缺乏真正创新力的产品,终究难以维持长久生命力,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相信只有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真正满足用户的精准需求,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