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杨兴小学教师杨家斌(左一)
主题词:一直想为本文写一个诗意的题目,但始终觉得“教师杨家斌”这个名字最为合适,因为正如其人——简单、朴实;因为杨家斌是个真正的教师,为“教者”之模范,苦教恋教;乃“师者”之楷模,师学师德……
40年来,他从小学到中学,又从中学到小学;当过教导主任、学区校长、中学副校长、中心小学副校长、工会主席,无论工作怎么变,唯一没变的是始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他就是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杨兴小学教师杨家斌。
作者:杨伦耀
想动笔写写杨家斌,还是2014年4月在杨兴小学采访高清华老师的时候(成文《清丽人生竞风华》,被全国十几家媒体报道),适逢杨家斌老师许多学生从外地回来,相约一起来看他。不由得有些惊讶,一个乡村学校的老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学生记挂和尊敬?
今春再次来到杨兴小学,对杨家斌老师有了更多地了解,由衷的感慨他就是一位“教师”,是真正的“教者”、“师者”……
一、教者杨家斌
(一)从教路
杨家斌是1975年走上从教之路的。
那年,他才17岁。高中毕业后,因高考制度的取消再也无法升读大学;又由于家庭的因素,几乎不可能去当兵。农村少年最好的两条出路对他来讲,都已经堵死了。
再加上他一家七口,正是家大口阔年年超支的时候,他就想减轻家庭负担,想办法去生产队的长年班(长期在外修水利),一来可以不在家吃饭给弟弟妹妹们多留一口,二来也可以挣工分、见见世面。
为此,他在家说服了父母,找过了小队长,又壮着胆子去找大队主任。没想到,大队主任却说:大队小学正缺一位老师,你愿意去当吗?
说实话,杨家斌是不太愿意的,虽说那时文革已经接近尾声,但“臭老九”的地位仍然低下、人格常被践踏……但他又不敢轻易说不,他怕为此得罪了主任,那么长年班去不了,甚至可能一辈子就被按在家里。
他只好违心的答应。心里想着也许教个一两年,跟主任搞好关系,今后当个大队记分员什么的也有更多的机会。
于是,杨家斌就这样被动的走上了从教之路。
去学校上班前,父亲杨泽普很慎重的跟他谈了一次话。这位读了几年私塾,被誉为乡村土秀才的老人说:“家斌,不管你愿不愿意教书,只要你走上讲台,就要有个教师的样子,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能误人子弟!”
不能误人子弟,就成为了杨家斌的座右铭,也已经伴随了杨家斌四十年!
不能误人子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二)苦教路
真正走上讲台的杨家斌,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
每天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听着他们稚嫩的叫声,尤其是看到他们在自己的指教下能写出“天、地、人、口……”能数出“1、2、3、4、5……”能算出“1+1=2、1+2=3……”杨家斌真的很有成就感,也更添责任感。
但谈何容易啊,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成天跟一帮牙牙学语的孩童打交道,所需要的耐心、细心简直可以让人变魔,更何况他从未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专业课程,一切全凭自己的摸索……
为了更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适应教学,也为了老父亲那就“不能误人子弟”的教诲,他只有一个字——学!
白天教课,晚上自学。自学的教材,要自己千方百计的寻找;不懂的问题,要自己跋山涉水去请教……昏暗的油灯,迷离了他的眼睛、熏黑了他的脸庞,也照亮了他坎坷的从教之路!
他很快就胜任了自己的工作:一手粉笔字,工整苍劲;一口普通话,标准流利……在那个时候的乡村小学,成为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专业上的“苦”,通过学可以解决,但生活上的“苦”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
教师的待遇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乡村老师,还是乡村的民办老师。
1981年,已经教书六年、二十三岁、属于大龄青年了的杨家斌经人介绍才与不嫌弃他穷的艾幼珍结婚了。
新婚的甜蜜还没过,家庭的困顿就显现了。
农村习俗,结婚就要分家。而他们家兄妹五个,一向饭都难吃饱,还有什么能分给他的?加上大女儿的不期而至,对弟弟妹妹读书的支助,自立门户后的赶情搭礼,责任田的耕作,学校的工作……杨家斌真的是觉得力不从心,巴不得一分钟当成一天来用,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几瓣来花……
2002年,他被查出患有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腰椎间盘突出、心律不齐等多种疾病,被迫住院。虽说他早在1986年就已经通过考试转为正式教师,但工资仍然微薄,更由于地方财政的原因,他看病、住院的费用五千多元一分都没有报销;这一年,女儿也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高昂的学费让他不得不提前出院,四处筹措。
2005年,妻子艾幼珍患有子宫肌瘤,住院做了手术;还是这一年,女儿大学没毕业,儿子又考上大学,两个孩子的学费要他准备;还是这一年,高龄的母亲摔伤骨折,也进入了医院;还是这一年,由于学校资金困难,向每一位教师借款,作为副校长的他也得完成任务啊……而他,只有把这些深藏在心,强压病体,学校、家庭、医院连轴转,他渴望自己当好每一个角色——称职的老师,孝顺的儿子,合格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但,难啊!苦啊!
谈起往事,杨家斌至今仍唏嘘不已。
记者问他:四十年来,你就从没打算转个行做点别的什么的吗?
杨家斌回答:也不是完全没有,那是刚开始两三年。后来越教就越舍不得,越教就越恋教!
(三)恋教路
四十年来,杨家斌从小学到中学,又从中学到小学;当过教导主任、学区校长、中学副校长、中心小学副校长、工会主席,无论工作怎么变,唯一没变的是始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
1985年转正调到中学后,就担任了当时杨兴中学的教导主任,但他还担任着初一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1993年上级又调他担任杨兴学区学区校长,主管七个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仍然担任着杨兴中学小六班的思品课教学;1997年学区撤销,他再次调回杨兴中学担任副校长,他继续担任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2000年杨兴中学撤并,教育站领导问他对自己的安排有什么想法,他就一句话:只要能上讲台,当不当官无所谓,在哪里也无所谓!回到杨兴小学,他这个副校长一直是思想品德老师,也一直是小六毕业班的把关老师。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乡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导致很多学校开班不足,教师臃肿。按道理,已经57岁,从教40年的杨家斌完全可以内退,再不济也可以申请个病休,玩玩打打拿个工资就行,反正比他年龄小、教龄短的玩着的多的是。
但杨家斌不,他固执地坚守在教学前线,而且还宝刀未老!仅2014年,他的思品教学设计《共和国的生日》获孝感教科院三等奖;他撰写的通讯《漫漫人生路熠熠红烛光》获湖北省“美丽乡村教师”征文二等奖。
早在1994年,杨兴小学原请的炊事员嫌工资待遇低,不愿干,到深圳打工了。杨家斌就回家反复动员老婆到学校当炊事员。
这一当,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老婆为师生做过饭,为学校喂过猪,为校园种过菜……是名副其实的勤杂工、临时工;
这一当,就把学校当成了家。从1994年开始,学校就不再有护校这笔开销了,总是他们一家守在学校,哪怕是春节。直到如今,二十年不曾改变;
这一当,就成就了一个清贫而富足的家。清贫,是因为他们夫妻至今还住在学校的斗室里,他们可能是全校教师中唯一一个没有在县城买房也没在家里改建新房的;富足,是因为他们夫妻携手共进相濡以沫,一双儿女均大学毕业在外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女儿杨静在深圳教书,也已结婚多年,孝顺、懂事,心疼父母,想劝他们早点病休或者内退,但一直不敢直说。
前年暑假,女儿女婿邀请杨家斌夫妇南下深圳,言语中多次吐露想请父母留在深圳,甚至说只要父母留下,他们就考虑生个孩子,一家三代同享天伦。
为人父母者,谁不渴望抱孙子?但杨家斌对女儿说:爸爸在讲台上站了近四十年了,也差不多站到头了。我是越站越难舍啊,你就让我再站上最后的四五年吧!
暑假未完,杨家斌就回到学校,为下一学年做着准备了。
二、师者杨家斌
(一)学之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老先生的话。
学高为师,不误人子弟。这是父亲杨泽普的叮嘱。
这两句话,时常响在杨家斌的耳边,提醒着他,甚至警醒着他。
所以,他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我们仅看看他近几年的荣誉,可见其精湛的业务:
2007年他撰写的论文《浅谈口语交际的指导方法》在《孝感教育》第五期上发表;
2008年,他写的音乐案例《采山》获孝感教科院三等奖;
2008年春,他所任教的六年级和三年级品德均在全镇统考中获第一名;
2010年在全镇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2010年秋,他所任教的五年级语文获全镇第一名;
2011年,他被评为赵棚镇十佳教师;
2014年,他的思品教学设计《共和国的生日》获孝感教科院三等奖;
近几年,他还主动承担学校乃至学区的教育宣传任务,有近40篇新闻、通讯刊载在国家、省、地、市的报刊杂志及网络上。2014年,他撰写的通讯《漫漫人生路熠熠红烛光》获湖北省“美丽乡村教师”征文二等奖……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在这列举的几个荣誉中,杨家斌所教的学科涉及到语文、音乐、思品。不言而喻,他可谓是:革命教师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哪个科目缺老师,他就顶在哪里,而且就在那里干出一番成就。
近四十年来,他教过的学生近2000人,既有安陆市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余晓光,又有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现在美国当客座教授的杨志勇,还有有征战沙场的将军成功的企业家……更多的还是普普通通的平凡者。
但无论是谁,都视杨家斌为恩师,都对杨老师赞不绝口。因为杨家斌不仅仅是学之师,更是德之师。
(二)德之师
杨老师,我成绩不好,你是我读书期间唯一一个没有打我骂我的老师……
——学生黄××(现清远企业家)
杨老师,是你给了我自尊,也教会我自强,更让我懂得了自立……
——学生邓××(现深圳企业家)
杨老师,现在我也当老师了,每当我觉得委屈、郁闷,甚至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你那洞悉一切的眼神就浮现在我眼前,让我羞愧,给我力量……
——学生杨××
老师,毕业二十年的相聚,因你的来临而更加难忘。更感激的是你对我们一视同仁,并没有因为我们现在的境遇而亲疏有别……
——你不成器的学生万××
杨老师,你是我三十年前的老师,也是我三十年来念念不忘的老师!现在我在外打工,坚持把孩子留在老家,留在你们学校,就是因为有你……
——你的学生周××
……
记者从杨家斌的“百宝箱”中随意拿了几封信,看到了上面的文字。“百宝箱”真的是他的宝贝,里面珍藏着四十年来学生写给他的每一封信、每一张卡片,甚至还有几篇学生的作文。
我随手拿起一本本,却看到这样一篇作文:《一件难忘的事》
“这件事是我爸爸跟我讲的。
爸爸也是杨老师的学生。那天爸爸坐车到安陆,车在中途,爸爸看到杨老师也上车了,马上喊杨老师过来,给他让座。
让爸爸感到惊喜的是杨老师也竟然一下子就叫出了爸爸的名字,要知道杨老师教爸爸已经过去整整二十五年了哦。
爸爸与杨老师的谈话中,知道杨老师是到安陆看病,他腰间盘突出,不能久占,影响到上课。爸爸告诉我说这是老师的职业病。
爸爸还告诉我,车子到下一站后,上来一位老婆婆,杨老师就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她,自己站着。
爸爸对我说,杨老师自己有病,不能站立,却还是坚持把座位让给老婆婆,杨老师的精神真伟大……”
记者每拿起一封信,杨家斌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学生的姓名、读书时的情况、现在的状况,不由得让记者肃然起敬,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学生们如此的尊敬他想念他。
四十年来,杨家斌没有辱骂体罚过一次学生,没有与领导同事红过一次脸,没有做过一件违背道义、良心的事,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在他的影响下,他妹妹、妹夫成为了教师,他三弟成为了教师,他女儿也成为了教师……他也常教育他们:教师,要业务上能“教”,为人上成“师”,要不误人子弟……
“教师”,很多人认为只是神圣的职业,真要如杨家斌这样诠释得如此真实如此完美的,能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