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供应链、尤其是出境游对接的效率低下,已经极大阻碍了业者抢食市场腾飞的蛋糕。当所有人都深受其害,终究会出现解决问题的公司。它们将逐渐成为旅游这个万亿市场继续辉煌的基石——其中的佼佼者会改变行业,并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这也是一场不得不开始的远征。
在之前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分别就目的地供应商和渠道方各自的痛处作了聚焦,并得出一个不甚乐观的结论。受制于资金技术的先天缺陷和投入回报的现实考量,目的地供应商无力补齐技术短板;而基于多重因素考虑,而OTA又只管自顾。短期内这个问题似乎无解。
B2B电商平台的介入,也许是个破局的路子。然而现实让人沮丧:众多中间方还是习惯以传统批发商的形式在标品上“倒买倒卖”。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欢逃游为代表的第三方技术公司涌现出来,它们希望促成旅游B2B迭代的革命。
虚弱的传统批发商
“将近20年过去了,整个旅游供应链基本还是老样子!还是在用非常土的办法操作。”趣自游CEO李力告诉TBO(旅游商业观察)。作为澳新批发商胜景的实际控制人,1998年就开始从业的他,对此深有体会。
“在供应端还是在用人工的方式跟总台对接,哪儿有什么API,都是电话沟通,包括酒店等资源方口头给价就直接定了;另外一端在产品整合完了后,用word文档或者PDF,再到现在的QQ、微信、微博往下分层传递。这就是所谓两个B端的对接”。
在这种情况下,批发商对下游分发其实并没有太多把握,只能通过社交媒体往二三线城市分发,然后寄希望于同业间口头传播。如果是长线产品,因为涉及环节众多、玩家相对较少,还能拥有一定议价能力;而短线则玩家太多,批发商的产品推介就很困难。
另一方面,人工操作也让批发商承担了巨大的人力成本。李力认为这很无解。
“包括酒店、餐饮、当地交通、购物等等,目的地涉及的环节众多,流程繁杂,一个操作中心往往需要一堆人来做。如果要具体体现压力程度的话,一个人要是当月做二十个澳新团,估计就要崩溃了。”
雪上加霜的是,这种操作手法也导致了产品对接上的错误频发。
“具体频次这个不太好估量,但每年都会出现那么几次低级错误,类似日期或者天数搞错了;护照忘了带;都是人工发邮件来回沟通,没等到确认到酒店发现已经满房......”
李力坦言,这些种种弊端让他们很难去考虑做目的地碎片化产品的生意。“我们主要做Top50的地方,因为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团队比较好操作。国外看似发达,其实很传统,他们在机酒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已经很强大,但在信息传递上还是很落后,对一些非标准化产品处理可能还不如中国O2O的一些公司。”
可惜的是,低效的供应链其实是在辜负一个火爆的市场。据统计,2015年赴澳旅游的中国总游客数位94.6万人次,同比上涨22%;在今年1月,赴澳人数激增55%,达到历史新高。在这种形势下,部分批发商告诉TBO,他们的业绩增速反而遭遇瓶颈。
“我们已经在一万四五千人这个量上徘徊了很久,这几年好像涨不动了,基本没有什么长足的发展。”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TBO。某种死结正在出现。
B2B电商也很“传统”?
随着以途牛为代表的OTA“直采”手法的盛行,似乎批发商的虚弱对产业链效率的影响将越来越小。但正如《目的地供应商吐槽:我们有那么多牛逼产品 OTA却卖不好》一文指出,电商的技术能力也并未很好解决问题。
“除了人工手段录入的繁琐低效,靠人工确认来进行动态管理简直就是折磨人。”欢逃游CEO史橫接触众多的供应商,道出了他们普遍且无奈的工作日常。“国内外是有时差的,他们休假制还执行得严。你这边逼着别人,完全靠人工的方式做到24小时实时确认,他们不睡觉啦?”
直接对接已然失效,而批发商又有心无力——那么B2B电商平台能否让整个供应链效率有所改观?
“现在是有很多的B2B平台,但就行业效率提升来看,我认为他们仍然非常传统。”同属B2B领域的李力,作出了不太认可的评价。
“很多的B2B的解决方案都只是针对前端商户,比如说帮忙做系统,帮你设计界面展示,其实众多的中小供应商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但很少有对供应商这一端的关照。”
李力谈到,比如饭馆、酒吧之类,这些中小供应商根本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API和库存系统,这是当前的盲点所在。“你怎么去帮他建立,怎么去跟他对应,怎么才能做到信息的双向实时传递?哪个B2B平台现在关注这个?”
而在之前接受采访的泰国供应商郑起军表达得更为直接。“我觉得好些B2B平台都有点虚,就是一个简单的搬运。我零售的价格跟在OTA或者B2B的价格是一样的。没给什么优惠,因为他根本就卖不出多少东西。”
事实上,过去的2015年,烧钱大战几乎蔓延到整个B2B电商行业,补贴幅度屡创新高。某些动机不纯的B2B平台,单纯用补贴的方式吸引两端到平台交易——这造成了渠道方在觊觎补贴,平台在图谋流水,刷单与跑路也就不可避免。几番折腾下来,供应链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行业却因此遭遇巨大创伤。
必须承认,现实很残酷:指望这样的B2B来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只能是遥遥无期。
迭代:技术、技术还是技术!
对目的地供应商而言,所有问题简化到核心无非就是三点:非标准化产品能够上架展示、库存实现动态管理,分发渠道可以多样选择。实时高效去人工,应为最完美且理想的状态。
对于“入库—管理—输出”这一过程,需要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来提升B2B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举一个例子。把B2B类比港口,中小供应商看作货船,产品入库相当于货物进港,核心是物流的处理;而对于所有非标品来讲,要想快速上架,核心是大数据流的处理,这对系统要求非常之高。
按照理解来看,非标准化产品就好比非集装箱货物,没有地面机械和运输工具帮忙,要求手动搬运到地面方位——供应商的人力消耗可想而知。而新型B2B关系的价值就在于此:你产品直接贴签报量就好,他负责帮忙拉上岸拖进指定地面集装箱。
在史橫看来,入库是一件高技术量的事。即便是技术为导向的OTA在目的地做直采,先不谈成本,就现阶段而言效率也难言有多高。
“系统的优越性非常重要,这是整个生产能力的核心体现。就拿某大型OTA来讲,他当地玩乐用了两年多才有7000多个商品,我们用了一年时间就冲到这个量,而人数才是他的五分之一。”
入库之后就是分发。对于渠道端而言,供应商品类少、各家销售政策不一,且图文不标准——这都是分发需要解决的难题。如果某个技术平台的品类足够丰富,就可以让渠道方省去对接困扰,精力会得到极大解放。
而系统端口的超适配性直接关乎对接的效率。只有当底层数据足够标准和模块化,整个对接过程才能明显提速。这意味着,其中的技术门槛比想象中的还要高。
“有一些B2B平台,他们商品是很多,但问题依然很大:且不说他们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程度怎样,光看接口就是硬伤——对接了四五个月还没有对接完,就算是对接完,能够拉过来的商品也就一两百个,这样的对接效率和产品丰富度哪里值当?”
但是有人正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史橫以欢逃游目前的一个OTA合作伙伴为例,告诉TBO他们努力的结果。
“往回看,之前那家OTA境外的供应商活下来的基本为零。现在他们来找我,还是原来的商品、只是换成由我们技术改造后供应对接。我一次性可以提供几千个商品,瞬间把他一个频道撑起来。”
前端接口实现了超适配性,受益的将是整个供应链。这里没有B2C还是B2B的差别,也不分是OTA还是传统旅行社。
“你有系统对接能力的,库里的商品一次性输出给你;没有系统对接能力的,可以去我后台下单,后台会按照你的属性、销售能力,有选择性向你精准划分商品,免去他的管理困难、让售卖变得非常简单。”
谈到这一点时,史横变得目光灼灼。
通向未来之路
这家公司的技术能解决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前景,让欢逃游CEO变得兴奋不已。但问题是,业内的其他公司会买账吗?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旅游PGC公司。它们除了需要庞大的POI信息库,还需要承载POI的PGC数据库,而且建立PGC的过程相当痛苦。最关键的是,数据结构化可以实现,但如果缺乏供应商的话,PGC本身就没有意义。这也是所有游记内容变现的瓶颈所在。
“底层的供应商是能够提供产品的。比如澳洲的一个家庭作坊,可能就两个人,运营去郊区看企鹅的大巴一日游——对于欧美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品类供给,但对于中国来说,还没能有效传导到OTA或者其他分销渠道商。”
游谱旅行CCO钟鸣表示,在这个过程中,立志于成为“修路者”的技术公司,应该可以对供应链改造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
“我觉得不管是对游谱还是其他在线平台和分销商来说,它们对我们帮助还是很大的。”钟鸣说道,但就现实对接情况来看,他对目前各家的技术水准还是难言满意。
“目标如果实现,肯定是行业利好和多方共赢。但回归到现实,单就实时确认的话,目前来看还没有一家谈得上能够彻底解决问题,不论是电商自己,还是所有做碎片化产品B2B的,都没有解决。”
客观来讲,有些产品比较特殊,不像酒店之类存在同类可替换性。尤其像室外的一些体验类项目,比方说土耳其的氢气球或者日本某些地方的潜水,除了库存相当有限,有些还会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即便预定成功都会有很多变动,而“边走边订”就更加困难了,确实很难做到所见即所得。
而在总库存的概念下,分销端的多样化让调配变得很难控。史橫也坦言,入库之后动态实时掌控始终是他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因为分销渠道太多,你下单的时候看到是10个,等到支付就变成了1个。能否在某个渠道下单同时调配并预留一段时长的相应量库存,这个目前确实很困难,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去解决。”
无论怎样,市场上的问题终究需要市场去解决——欢逃游的出现,是给这场革命开了个头。结果怎样,TBO将继续保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