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AT一轮又一轮争抢金融高管大战中,京东金融历来表现淡定。既没有高薪挖银行业“墙角”,当然也感受不到这些高管“水土不服”离开后的失望,京东金融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管理团队。
与其高薪挖人,不如自行培养,这似乎是京东金融在人才战略上的安排。但是,跟BAT相比,京东金融的野心并不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最早提出“Fintech(金融科技)”概念,到最近运营实体正式更名为“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京东金融这家动辄被拿来与蚂蚁金服相比较的金融平台,其实正在悄悄地探索另外一条路径——以数据和科技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提供菜单式、嵌入式的基础设施服务。
如今,金融科技概念异常火热,成为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转型方向和行业整肃之下的避风港,却难免重蹈当初互联网金融抢占风口时的乱象。京东金融这家最早定位金融科技的公司,或许可以成为值得研究的案例。
不做金融机构
2013年10月份,京东金融开始独立运营。从组织架构上看,京东金融在京东内部的地位很高;从时间上来看,京东金融比其他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独立化运营更早,甚至早于蚂蚁金服的成立时间。
或许同是电商平台起家,淘宝、天猫与京东的恩怨情仇很容易被牵扯到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的比较当中。
不可否认,相似的背景积累出的资源优势亦有雷同。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都手握大量用户、详实交易数据、资金往来记录,这直接促成了金融业务形成的基本条件:流量、风控和产品。
不同的是,蚂蚁金服起家于支付宝,凭借余额宝抢占了互联网金融的先机,始终在账户体系上做文章;京东金融起家于供应链金融,依靠“白条”抢占了消费金融的高地,深挖产业链价值。
如今,随着业务范畴的不断扩大,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在消费信贷、在线理财、征信、众筹、农村金融等领域的都有布局。但是,背后的逻辑却不尽相同。
在一位资深金融人士看来,蚂蚁金服更注重横向的扩张,除了不断获取金融牌照之外,还通过投资布局了许多自身无法触及的传统金融业务,而京东金融则注重纵向的深入,始终围绕产业链和技术优势深耕细作。这位金融人士评价道:“刘强东在金融业上的野心并不比马云小,甚至并不好说谁能跑得更远。”
眼看着蚂蚁金服拿下了银行、保险、征信等各大类金融牌照,京东金融似乎并不着急。按照京东金融CEO陈生强的说法,京东金融不做金融机构,而是一家依靠数据和技术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
两年多的时间内,供应链金融从融资到为企业理财,未来还将上线融资租赁;“白条”产品更是覆盖购物、租房、旅游、教育、装修等多个消费领域;财富管理业务已经涵盖基金、保险、票据等产品,正在研究推出外汇、黄金等更多资产类别的产品。
在这一系列产品的背后,京东金融对接了包括银行、保险、基金、担保、保理、征信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以及一些数据、互联网公司。
“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是金融科技的核心。”陈生强说,这就是京东金融的定位。
走出京东
从最初与京东商城剥离,到如今估值近500亿元,京东金融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被视为未来的赚钱利器。而变现的一个主要方式是走出京东。
目前,包括支付、供应链金融和白条都已经成为京东金融成熟的产品,正在向外输出风控技术和资金。
其中,曾经被视为抢银行信用卡生意的白条业务,不仅没有站在信用卡的竞争位置,反而成为许多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合作伙伴。目前,京东金融已经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的信用卡中心联合推出了白条相关的信用卡业务。
随着白条消费场景向京东外的不断扩展,京东钱包已接入白条功能,用户可以在部分商场尝试通过京东钱包进行消费分期。
当然,在消费场景的扩展上,京东金融更是投资了许多电商平台之外的互联网公司,包括专注旅游分期的首付游、专注大学生领域的分期乐、专注车贷的美利金融等等。
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透露,消费金融类产品已经有部分交易额是来自于外部非京东体系。京东金融要做的是不断提升产品体验、加强风控能力、丰富应用场景,最终归结到为每一个个体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而不过分强调客户的来源渠道。
尽管没有白条产品那么容易复制,但是京东金融的元老级产品——供应链金融的走出去步伐也在逐渐加快。除了去年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共同推出的动态质押贷款产品外,供应链金融的京保贝在今年进行了一次2.0升级,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京保贝彻底走出京东体系,为外部核心企业建立基于保理的供应链金融能力。
京东金融副总裁王琳表示,2.0版本的京保贝和京小贷具备标准化的风控,一旦掌握了一个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资源,就可以利用京保贝的模型进行风险测算,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银行认可京东金融的风控模式,我们是愿意和银行合作的。”
王琳计划,未来将会把现有的产品线整合推出整体解决方案,也能扩展出京东体系之外的一些客户。
除了京东金融的明星产品,一些新型业务也在京东体系外发挥着重要作用。京东金融量化平台已经为一些证券投资机构提供服务,为策略开发者提供更简单的编程语言和丰富可靠的数据,降低了使用量化工具的知识门槛,可服务更多的投资人群。据了解,京东金融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团队,已经开始为多家消费信贷公司研究相关金融产品。
这些走出去动作,印证了京东金融以数据和科技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提供菜单式、嵌入式基础设施服务的商业模式。
B端和C端两条线
从业务布局来看,京东金融已经形成支付、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保险、证券七大业务板块的架构。尽管公司内部组织条线也是按照七大业务板块划分,但是为了形成各个业务条线的交叉销售效应,两个隐形的条线才是最终抓手——企业和个人。
按照企业和个人区分,京东金融在B端有京保贝、京小贷、企业理财、私募股权融资等产品,在C端的服务包括支付、消费金融、理财、产品众筹等几大类别。
接下来,重点发力方向集中在企业综合解决方案和个人财富管理两大方向。
京东经营多年所积累的大量用户数据、商户数据、物流数据、产品数据等等,数据规模大,且维度广。但是,这还不能满足以服务更广泛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需求。于是,京东金融投资了一些数据公司,如数库、聚合数据等,目的是形成更广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画像。
“消费者行为不止于一个平台,核心是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数据打通。我们不可以区分内外部数据,目的是研究清楚一个人和一个企业,将这些数据打通。”许凌说。
目前,京东金融已经独立建立了近千个风控模型,开发了十多套风控系统,完成了对两亿个人用户、数十万企业客户的风险评分。
在这些数据和风控模型的支撑下,企业客户这端由原来的做产品思路逐渐转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似乎也在抢夺资管的市场。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重点负责财富管理业务。在他看来,随着智能投顾的火爆,财富管理业务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大,而京东金融在前期基础的理财业务和强大技术支撑的基础上,更有能力为个人提供很好的财富管理服务。
在财富管理领域,京东金融已经在开发底层的智能投顾系统。京东金融2015年推出了智能投资服务——“京东智投”,此后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并在今年6月推出了最新升级版本。基于“智投”,京东金融创设了妈妈理财、父母理财、工资理财等多个场景,下一步还会推出系列场景,并在此基础上把场景打通和综合,全面融入京东金融APP和京东钱包APP产品中。
金麟介绍,京东金融从大类资产配置、择时、选品等多个维度着手,帮助投资者掌握投资方法,输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并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投资选择,帮助用户优化长期资产配置。
在企业和个人两大主体的串联下,京东金融七大业务板块的联动效果将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大格局。
支付补课
尽管京东金融在两年时间内快速成长,各大业务布局日渐成熟,但是最终实现这些大战略的背后,还存在一块短板——账户体系。
在京东金融对外宣传的三大核心能力中,包括风控、账户和连接。风控和连接在各类金融产品的销售和京东体系中都有所表现,唯独账户能力表现不明显。
按照京东金融高层的诠释,账户主要体现在让用户可以通过一个账户实现消费、理财、生活支付等等。但是,对于金融业务而言,这个账户的含义可能需要进一步拓展,是一种金融交易的主体。
蚂蚁金服依靠支付宝的强大可以轻松实现余额宝交易量猛增。腾讯依靠微信支付的活跃也抢占了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份额。百度意识到账户体系薄弱之后,也在重金砸向百度钱包的推广。
京东支付和京东钱包更多的应用依然是在京东体系内。在外卖、O2O下单或者其他支付场景下,用户通常的选择都是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甚至是追得很紧的百度钱包。当然,京东钱包也在加紧布局,现身北京的核心商圈。
但根据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报告,支付宝的份额达到47.5%,京东支付只有2.0%,意味着在互联网支付交易的市场份额比重上,支付宝约等同于20多个京东支付。
近期,京东钱包也在加大推广力度,不仅嵌入了白条功能,还在各大商场和超市进行了满减和打折优惠活动。
“京东金融在补支付的课。尽管通过收购网银在线获取的支付牌照,相对其他公司晚了一些,但是其实在B端的支付业务已经很成熟,目前逐渐在以B带C,慢慢提高C端的活跃度。”一位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京东金融正在针对京东钱包做系统性升级,近期或许会在支付领域有大动作出来。
业内人士认为,用户习惯一旦养成,迁移成本将异常高企。京东金融想补齐账户体系的短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京东金融内部人士认为,客户都是逐利的,依靠价格战并不能有效提升用户粘性,京东金融会从另外的角度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