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热火朝天,在我们加入购物狂欢大军,缔造一连串数字,沉浸在这场消费盛宴时,“黑产”也没有停止它的步伐,利用盗刷、套现、诈骗等各种手段入侵用户账号,侵犯用户隐私安全,无孔不入,真实存在并发生在我们身边。当我们狂欢过后,在讨论明星排场、交易额破纪录时,有谁会留意、记得这期间发生的各类盗号盗刷“黑产”事件?
“黑产”是行业寄生虫,成企业与用户共同敌人
“黑产”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15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就对“黑产”范围作出界定,其中就包括以“盗取个人信息和财产账号”为目的的盗号团伙,他们利用网络诈骗、盗窃、恶意攻击等手段损坏用户安全利益。
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财经频道就报道一起在公安部的督办下,四川绵阳警方破获一起特大侵害公民银行个人信息案,共查获个人银行征信报告以及账户余额等信息257万条。
与此同时,网上也会出现“某女子蚂蚁花呗被盗刷万元,黑客竟是相恋十年男友”的新闻,这些事件让笔者不得不与之前“京东白条“盗刷联想到一起,因为几类事件都有共同点。
首先,征信报告泄露与白条、花呗盗刷背后都是对用户个人隐私的侵犯,性质都属违法犯罪;其次,事件发生过程中,网友都是第一时间站在受害者角度质疑银行和平台的监管措施;最后,警方在追查、审理案件、破案后,一切又归于平静。这三点都在说明当问题发生时,企业往往就成为大众口诛笔伐对象,因为他们将用户财产据为己用?还是因为他们只是体量大,而弱小群众显得无力抗争?
其实都不是,在我们看待事件的出发点上,天秤就已失去平衡,宁愿凑热闹也不肯深究背后原因。笔者也就此类事件咨询了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所的李云海律师,李律师表示,“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企业,当损害用户利益事件发生时,大众往往会首先同情弱小者。而“黑产”正是利用了大众的这种心理,凭借新金融的技术发展,不断丰富犯罪手段,转移大众视线,牟取暴利。当我们还在讨论企业与用户的两方责任时,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却在逍遥法外,其实,“黑产”才是我们的共同敌人,他们是这个行业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