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报道,从今年年初一直呐喊的“城商行上市”冲刺,到如今并没有什么动静。无论从目前的政策,还是上市流程来看,2012年城商行IPO敞口都难以看到希望。有业内人士分析,城商行IPO迟迟未能开闸,除了对当前市场冲击的考虑之外,城商行自身的业务和财务风险也是监管部门的担忧。
从2007年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三家城商行上市以来,城商行IPO已经搁置了5年。今年2月,证监会披露上市公司待审名单,首次揭开14家正在排队上市城商行的庐山真面目,随后,又有成都银行加入拟上市行列。市场对此解读为,城商行上市重启已经箭在弦上。
然而从证监会最新发布的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显示,15家排队的地方银行仍然有9家处于初审中,6家处于落实反馈意见中,这跟今年2月份首次公开时的进展并无差别。对此,国泰君安上海研究部总监边风炜的解读是,赶上现在A股的低迷行情,证监会必须要考虑城商行上市对市场的冲击。
边风炜:这其中有大量的城商行是一些中型股本,所以这么大的股票要做发行,有这么多的企业等着要钱,这绝对不是一个利好,是一个利空的消息,对市场本身来讲是一个双输的格局。
而在几个月前的上市公司高峰论坛上,银监会监管二部副处长俞勇也表示,银监会和证监会正在就城商行上市问题进行积极沟通,但证监会方面考虑到市场扩容的压力,可能会设置一个总的融资规模上限。
俞勇:他们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市场能够容纳金融板块新增的,比如说3000亿、2000亿,大概有个额度的,如果强调资本监管把银行都推向外部融资,市场压力很大,这里有个通盘考虑。
也有声音认为,城商行的上市阻碍,并不来自于监管部门,更多的是由于其自身的软肋。尽管这几年来,想冲击IPO的城商行已经加速对内部持股结构进行清理,股权过于分散和混乱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但随着货币政策的逐步收紧,地方债务平台的隐含风险却又浮出了水面。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部副总经理钱启敏就提出了这种担心。
钱启敏:坦率地说,城商行的风险控制相对四大国有银行还要弱一些,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地方债务平台的问题,但是城商行受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是更大的,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可能要出现的呆坏账,城商行要承担的部分要远远大过目前上市的五大行的比例。因此证监会这个决策要慎之又慎。
此外,在业务领域,目前不少城商行早已经突破了区域限制,开始跨区扩张,而这与我国城商行成立之初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有所偏差。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分析,城商行上市后把资金用于跨区扩张,无异于加剧了城商行定位上的混乱和异化。
刘澄:现在城商行越来越离开了属地化的特点,原则上不是要反对城商行上市,实际上是反对上市之后的扩张冲动,因为钱一多了就必须搞简单的网点扩张,现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金融是过剩的,那这种过剩必然导致金融网店之间搞各种储蓄大战,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无序浪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区域性银行最大意义就在于,它们更能够把握本地区的风俗文化和信用特点,从而更好的控制风险,而一旦盲目扩张,城商行的风控体系可能并不能发挥作用。
鲁政委:由于各个地方的城商行对小微企业贷款风控的手段不同,这就意味着,你在当地很有效的手段放到外地未必是有效的。现在小微企业的贷款坏账率比较低,表面上看来风险是可控的,那么你就认为可以大干快上,但是我觉得,其实我们眼下的小微企业贷款风控的能力,其实还没有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