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财经网7月12日消息 历经剥离央企序列、被整合、注销法人资格、更名重新注册,最后成为国内最大医药集团的核心生物资产上市平台,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药中生”)近5年时间的整合即将尘埃落定。
昨日,国药中生母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确认,旗下国药中生将于年内完成H股上市,而原定上市平台天坛生物(600161.SH)将在国药中生平台下与之区分产品发展,但并不排除两者进一步整合的可能。
年内上市
“直到目前,国药中生上市的相关工作都非常顺利,预计年内完成上市。”昨日,国药集团董秘石晟怡透露。这是国药集团首次就国药中生酝酿上市5年之久的计划给出明确时间表。
此前,记者从接近国药集团人士处获悉,这一上市工作原本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但受限于“资本市场大环境”,不得不向后拖延——“准备工作基本已经完成,就等最后开闸,最迟应该不会晚于第四季度将国药中生推上资本市场。”他告诉记者。
国药中生原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下称“中生集团”),前身是“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与国药集团同为央企序列。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联合重组,中生集团并入国药集团。
一个不得不提及的背景是,当月,国药集团下属优质商业资产国药控股(01099.HK)登陆H股,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00亿港元,成为国内市值最大的医药公司,全球医药分销排名第三。
在国药集团充分享受资本市场丰厚回报的时候,中生集团被“火线”收编,市场猜测国药集团对中生为代表的生物平台抱有更大的“野心”。
2010年4月,国药集团再度宣布,将央企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并入,以国药集团为主导的医药央企“5进3”收官。
“当时脉络就已经很清晰了,国药控股为平台的商业板块、上海医工院主导的医药研发板块,还有就是以中生牵头的生物医药板块,这些都是在集团内很早就‘画好的图’。”前述人士说道。
事实上,2007年,中生集团从下属的北京生物所手中收购天坛生物时,曾承诺以天坛生物为资本运作平台,而作为当时中生集团旗下唯一一个上市公司,天坛生物的整合平台优势也十分明显。
但随着国资委对央企数量的调整和国药集团整体板块规划浮出,中生在国药集团内部的平台必要性逐渐显现,打包资产独立IPO而非以天坛生物为平台,迅速成为国药集团内部开始落实的决定。
2011年,中生集团更名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同时开始,为赴港上市做准备;2012年7月,天坛生物公告宣布,天坛生物被国药集团正式收编,为国药中生上市让出道路。
而相较国药控股,中生所属的生物医药领域门槛和利润更高,其在计划内免疫疫苗市场占有国内80%的“垄断性”市场优势,使得市场对该板块的上市期待更甚。
即便是在国药集团内部,对这一平台的上市也期待良多,2010年10月,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公开透露,“中生系”资产上市后,“相信会比国药控股在资本市场掀起更大影响”。
来自国药集团信息显示,国药中生是全国最大及全球第四大疫苗生产商,目前总资产85.5亿元,主营业务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2012年9月,环保部网站在对国药中生的上市环保核查公告中显示,国药中生初步预计香港上市的集资规模为83.13亿至99.76亿元,集资所得将主要用于基地建设、收购、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等。
天坛生物走向待解
但天坛生物也许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完的题目。
环保部资料显示,纳入国药中生上市范畴的天坛生物业务板块包括风疹减毒活疫苗、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等9个,与国药中生旗下其他五大生物制品所的产品存在交叉重叠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药中生港股上市,或许会与A股的天坛生物间产生部分同业竞争关系。
对此,石晟怡昨日表示,国药中生与天坛生物之间已经在产品线上进行了区分,各自有不同的市场和品种划分,生产也各有侧重,应该不会存在市场担心的交叉问题。
实际上,根据此前公开的信息,国药集团对于生物制品板块的整合先从营销和研发着手,随后新生产基地建设、质量体系的提升等都将统一规划布局,下辖各个生物制品所的不同产品线、今后的发展重点等将各有侧重,避免在市场上的同业竞争。
此前在中生集团下成立的国药中生营销中心,目的就是希望全面负责六大所的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整合,各所变身为研发和生产基地,将原来分散的资源统一起来。
而有观点认为,在国药集团暂时无法完美解决这同一平台上市公司的问题背后,或许也有希望保留天坛生物所在A股通道的可能。
“尽管国药中生占据了大量的国家计划免疫疫苗市场,但由于这部分利润很低,现在我们也在开发一些新的品种,手足口疫苗、宫颈癌疫苗等都包括在内,也正在努力和一些跨国制药公司合作加快这部分的进展。”石晟怡告诉本报。
石晟怡昨日透露:“以前国资委对国药合资有控股要求,现在不排除参股、交叉持股、换股,形式灵活。”这也就意味着,在合作形式上,国药集团未来将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