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沪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上升1.29%
经营呈结构性不平衡 民企业绩高于平均水平
中证网讯(记者 周松林)截止4月30日,沪市1264家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披露顺利完成。统计显示,2016年沪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4.46万亿元,同比上升4.55%;共实现净利润约2.18万亿元,同比上升1.29%,扭转了2015年营收和利润双降的局面,实现“十三五”计划稳中有增的良好开局。
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5月3日发布分析报告认为,总的来看,沪市公司2016年的经营表现可圈可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不少公司主动调整、主动适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沪市蓝筹主板市场的优势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
呈现七大积极特征
报告表示,2016年沪市公司整体经营出现积极变化,呈现七大方面的积极特征。一是蓝筹主板市场的优势地位依旧明显。整体上看,沪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占两市比例分别为74.66%和78.99%,蓝筹主板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仍占主体地位。上证50实现营业收入12.97万亿,净利润1.41万亿元,占沪市整体53.04%、64.75%,上证180实现营业收入18.16万亿,净利润1.92万亿元,占沪市整体74.26%、87.90%。报告期内,沪市国有公司(包括金融类)数量648家,约占总体的5成,实现营业收入20余万亿元,占沪市整体比例约9成;实现净利润约1.97万亿元,占比90%。二是实体类上市公司业绩整体改善。三是战略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四是服务消费行业呈现快速增长。2016年,沪市包括房地产、金融、文化、信息技术、饮食、零售百货等在内的服务业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约1.7万亿,占总体比例已近八成。五是并购重组助推效应得到强化,并购重组方向呈现出回归实体经济的良好态势。
六是投资者回报继续保持高位水平。2016年,沪市公司分红整体比例为31.38%,与往年基本持平,在整体经济仍处转型调整的背景下尤其不易。七是公司成本费用减负初见成效。2016年,沪市公司营业成本上涨幅度小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融资成本同比下降约9个百分点,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上升,2016年净现流为2.08万亿元,同比上升15.43%。
经营业绩呈现结构性不平衡
报告同时指出,在经济“三期叠加”背景下,不少企业仍然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沪市上市公司中也表现出一些结构上的不平衡因素。比如,部分传统产能行业业绩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传统产业的增长持续性仍待观察;金融与非金融企业利润贡献和发展速度不平衡,沪市金融业贡献占比过大的局面仍然延续。2016年,金融业公司实现净利润1.46万亿元,在其营业收入约20%的情况下,净利润占沪市整体比例高达2/3,沪市利润贡献还存在过于依赖金融业的情况。
这种不平衡还表现在国有、民营企业经济增长不平衡。总体上看,沪市国企业绩的增长水平低于沪市平均水平。而与国企营业收入微增,净利润下滑相反,2016年民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实现了“双升”,增长率分别达到20%和29%,远高于沪市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提,统计表明,2016年沪市有41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其中145家公司下降50%以上;236家公司主营业务亏损,其中,131家依靠政府补助、资产处置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盈利;107家公司出现亏损,占公司总数的8.47%,其中31家公司因连续两年亏损等财务指标触及退市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有2家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被予以暂停上市。
而在盈利公司中,部分公司盈利质量不高。统计数据表明,1157家盈利公司中,212家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负,部分非金融类公司存在杠杆比率较高的现象,有180余家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0%以上。另外,还有部分公司在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和内控方面存在问题。
应提升交易所服务上市公司的水平
对于市场发展,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建议,应继续全面加强一线监管,整治市场乱象,抑制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实施穿透式监管,防止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对杠杆增持、举牌等行为,强化出资方、资金来源、杠杆水平等方面的穿透式披露,在揭示风险的同时,也避免违规杠杆资金流入股市,防止金融风险的交叉感染,维护市场稳定。
同时,应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切实提升交易所服务上市公司的水平。一是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吸引更多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在蓝筹主板上市;二是促进更多公司利用可转债、优先股等再融资品种发展壮大;三是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帮助上市公司化解过剩产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加大政策咨询服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事后审核效率,引导鼓励上市公司主动利用资本市场持续改善经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