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融资潮一触即发,但大多数开发商不得不饱受高成本融资煎熬。本报记者获悉,中信泰富正在市场寻求30亿至40亿港元(3.86亿-5.14亿美元)的银团贷款融资,以增强业务实力。龙湖、华润也在海外市场上努力寻找银团贷款。此前的3月1日,碧桂园(02007.HK)抛出了21.9港元的融资计划。但资本市场的担忧写在了股价上,当日碧桂园股价重挫8.8%。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几乎每个地产上市公司都想配股,每个公司都想拿到钱,但从碧桂园的遭遇可以看得出,房企拿到资金的成本依然很高,发债融资成本都在10%以上。
昂贵的资金
有人为了生存融资,有人却在低落的市场环境下拿到了便宜的资金。
据国泰君安在银行业界调研显示,目前开发贷主要是支持在建续建项目,对新项目从严控制,主要置换到期贷款,基本上没有新增贷款。另有,银行高管表示,房地产开发贷款实行名单式管理,中小企业的开发商很难拿到项目了。
许多企业转而寻求其他融资方式,其中房地产信托是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但即便是万科(000002.SZ),拿到的信托资金也价格不菲。据万科2011年中报,万科上半年通过信托融资37亿元,加权融资成本约为11.4%,但这已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金地集团旗下房地产基金稳盛投资一位高层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一线的开发商通过信托融资票面利率在12%至13%左右,二线开发商达到16%至18%,而发行成本通常在2%-3%之间。
许多上市公司因为融资成本上升而造成财务费用大涨。渝开发(000514.SZ)2011年财务费用达到6287.32万元,而去年同期仅为3194.0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96.84%。
高涨的利息也同时吞噬了企业的利润。公开信息显示,去年逆势扩张的荣盛发展(002146.SZ),2011年全年公司公告的委托借款总额高达19.5亿元,几乎占公司2010年全部债权类融资37.62亿元的一半。这些委托贷款共分3次借得,且贷款方均为公司大股东荣盛控股,借款年利率均在12.5%及以上,这就意味着,公司每年应向大股东支付的利息至少为2.44亿元,占公司2010年净利润的两成以上。2011年年初,荣盛发展还以15.5%的年利率,向中粮信托所融得5亿元资金,一年的利息达7750万元。
房企反周期艰难
前述稳盛投资高层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海外资本市场比较看好一些有商业物业、有稳定回款的公司,或者有央企背景的公司。那些以高端物业销售为主的公司,仍不受欢迎。他感叹说,“本轮调控最大的赢家是银行。”
业界公认,中海外是为数不多的几家能够做到反周期的公司。2011年,中海外新增土地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耗资450亿元。逆市“吞地”必然要增加融资。今年2月9日,中海外(0688.HK)宣布,发行2017年到期、票面利率为4.875%的5亿美元优先债券。由于投资者认购踊跃,该笔债券总规模扩至7.5亿美元。中海外曾在2010年和2011年之间分别进行了银团贷款。
谢国忠指出, 是否能拿到融资,融资成本多少,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以凯德置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和港资企业都拿到了较低成本的资金,其重要原因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较低。
根据新鸿基(0086.HK)年报,其银行借款及其他总额为600多亿港元,占总资产比例的14.63%;年支付的利息仅为13亿多港元,占上述贷款总额的2.2%。据中海地产2011年中报,公司借贷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20%,利息支出占贷款总额约3%。而1月份A股上市地产公司发布的平均信托融资成本都在10%以上,是新鸿基地产平均融资成本的5至6倍。
在内地房企面对调控不得不收缩时,以凯德系为代表的外资房企却大举“攻城略地”。据了解,嘉德置地总资产负债率仅20%左右。不久前,嘉德置地旗下凯德商用刚刚获得一笔票面利率不超过4%的资金。嘉德置地总裁廖文良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持低资产负债率是企业度过市场低迷期最好的方法。国内很多企业之所以无法做到反周期扩张,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资产负债率较高。
前述稳盛投资高层预测,今年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将会和去年持平,企业无法接受更高的融资成本。而在谢国忠看来,“许多开发商仍然在幻想,他们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现在的种种低迷是因为限购带来的。”谢国忠依旧不改他的泡沫论观点,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走到了尽头,许多开发商拼命融资,希望抓住最后的稻草,而“梦”就要破了。不过,系统性违约暂时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