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富士重工最新的公告,由于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它们已经放弃了在中国生产的计划。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流言始于2011年。当时,包括斯巴鲁的母公司富士重工在内的一些全球公司正在中国努力寻求合作伙伴来建立合资公司,并且落地生产它们的汽车。逻辑很简单:谁不想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多卖一点车?或者更坦白一点讲,谁不想多赚一点?
一些中国本土汽车公司与富士重工“被”联系在一起。以SUV闻名的长城汽车是其中一个候选者,因为斯巴鲁在中国最热卖的正是森林人SUV。 北汽也是绯闻对象之一,因为它急需扩张自己的势力来与上汽,一汽和东风等国企巨头抗衡。另外,华泰,青年汽车以及其他一些名字也多次被提到。不过我们最终发现,奇瑞留到了最后。“斯-奇恋”的设想有许多:合资公司将使用奇瑞在建的大连工厂来进行生产,第一个投产的车型将会是森林人,奇瑞可以向斯巴鲁学习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合资公司可能会建立一个新的合资自主品牌等等。
不幸的是,根据富士重工最新的公告,由于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它们已经放弃了在中国生产的计划。随后,它们宣布降低了全球销量目标,并转而提升在美国以及日本工厂的产能作为替代方案。
由于无法在中国建立本土工厂,富士重工将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口渠道来卖它的车。然而,由于中国高昂的进口关税以及不断升值的日元的作用下,斯巴鲁车型的竞争力与它们的在中国本地生产的对手们相比正在不断的下降。本来如果可以被批准在中国生产,斯巴鲁将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这也是在中国的28家合资企业长期以来的策略:本土生产-产能扩大-市场份额扩大-产能继续扩大。
快速扩展产能的直接结果就是价格战。 现在,即便是豪华车和最热卖的SUV车型都开始加入了价格战之中,更不用提长期深陷其中的低端车型。品牌力落后的自主品牌首先成为了失意者。自主品牌在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32.1%,下滑到了2011年的29.7%,而今年前4个月更是进一步跌落到了28.7%。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不得不将控制产能过剩进行到底。如果就这么解释斯巴鲁的失败,为什么我们仍然一直在看到其他车企,尤其是合资工厂不断的在各地纷纷建新厂?今年,合资工厂新增了160万辆的新产能,接下去几年还会更多。那么斯巴鲁失败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呢?
工厂地址是个问题。中国政府对新合资企业项目或者异地建厂有着严格的规定。写在条文里面的有兼并另一家整车企业,合资自主品牌,或者新能源车项目,但这些还不够成充分条件。为了开发内陆地区的经济,北京政府倾向于将新工厂建立在中西部的城市。 上海通用第四工厂建在了湖北,广汽菲亚特建在了湖南,福特新工厂建在重庆,上海大众在承诺在新疆建厂之后才得到了在浙江建厂的批准。由于富士重工与奇瑞的合资项目申请在大连这个沿海发达地区,所以难度变得很大。
富士重工与丰田的关系也是一个障碍。根据政府规定,国外车企在中国最多有2家合资公司。丰田作为富士重工最大的股东,在中国已经有了广丰和一丰两家合资公司,富士重工的合资申请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对技术的保留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一个传统日本公司,富士重工非常注重对自己的技术的保护。很有可能它在建立合资公司的申请中愿意提供的技术远没有达到中国政府所期许的内容。众所周知,大众将它们最先进的TSI和DCT技术拿到中国生产,通用,福特和菲亚特也都承诺会将它们最新的技术带到中国,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公司比起其他人在新工厂审批时更具备优势的原因之一。
今时今日,政府在尽一切努力来培育自主汽车产业。富士中国在中国的失败根本上来讲就是对中国的政策以及对政策制定者的解读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