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株式会社首席常务执行董事、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菅野信行5月31日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表示,夏普正通过减少库存、加强成本控制等方式来减少亏损,而与鸿海的合作将强化公司成本竞争力。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夏普株式会社首席常务执行董事、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菅野信行5月31日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表示,夏普正通过减少库存、加强成本控制等方式来减少亏损,而与鸿海的合作将强化公司成本竞争力。他同时指出,夏普一直坚持从液晶面板到彩电整机的生产方式,在如今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这种垂直产业链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需要加以调整。
三大措施应对亏损
中国证券报:夏普2011财年销售收入305亿美元,同比下降18.7%;净利润为-46.6亿美元,创下公司自1912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度亏损。其原因何在?针对这一局面,夏普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菅野信行:2011财年,日本几家电子企业亏损额都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占到销售额半数以上的日本市场受到“六重苦”的影响。日本产业界的“六重苦”之说,是指产业界面临的六种结构性困境,包括日元升值、劳动政策、法人税负、贸易自由化迟滞、减排压力、电力短缺。具体到夏普而言,则是在上述的经营环境之中,公司难以及时应对,自身优势也难以发挥。
针对上述困境,夏普正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持续推出独有性产品,包括中小型液晶面板、净离子产品等。其次,是对一些产业进行大幅度改革,包括大型液晶显示面板、太阳能电池,以实现生产体制的最优化,比如全球首条10代线工厂开始向60英寸以上液晶转型。第三,是强化财务制度,尽量减少库存。
中国证券报:在夏普巨亏之时,宣布与台湾鸿海集团进行股权合作,向后者增发募资670亿日元,同时,将10代线工厂37.61%股份转让给鸿海。双方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能够帮助夏普扭亏么?
菅野信行:通过与鸿海的合作,将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夏普在品牌、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与鸿海的生产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相结合,建立全球水平的战略联合,进一步提高成本竞争力。
在液晶显示产业,夏普从上游的液晶面板到下游的液晶电视整机都有生产,这种单打独斗的垂直产业链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在当前的全球竞争环境下,我们需要改革。目前,全球性竞争进一步强化,市场环境更加严峻,产业之间各个企业的合作层出不穷,我们此次不为国籍和行业所限,与鸿海的合作,就是希望发挥双方优势,构建全球性竞争力。
中国市场两位数增长
中国证券报:在整个夏普公司的收入构成中,中国市场占有怎样的地位,今年的市场目标是怎样的?
菅野信行:夏普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非常快。2006年时中国地区销售收入占到夏普海外收入的19.1%,是第三大市场;2011年达到37.9%,成为夏普最大的海外市场;我们预计今年占比将提升至46.3%,中国市场对夏普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随着我们产品品类的增加,预计2012年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将增长10%以上。
中国证券报:中国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夏普(中国)公司在管理架构上是否会有所改变?
菅野信行:我们一直在推行本地化,即地产地销,在管理结构上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去年底,承担夏普在中国地区的统筹公司——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开始营业,今年就分别在南京和无锡成立了液晶事业本部和电子元器件事业本部,把在日本的事业部管理功能全部转移至中国。希望通过上述调整,逐渐在中国市场实现产品设计、商品企划、生产制造和销售,形成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