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湖北荆门市调研支队实践活动侧记之四
炎热的七月,一想到稻田三代三化螟等病虫害正中重度发生,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周岗村留守妇女王英就愁得吃不下饭:“丈夫在武汉打工,两个孩子都在外上学,家里的八亩多承包地全靠我一人种。前几天下旱田除草,摸黑回家的路上,一不小心把脚给崴了,到现在都下不了地,这可咋办?”
正当她一筹莫展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湖北荆门市调研支队的同学,请镇农技站开出防治药方,与当地一个农机合作社一起,来到王家的稻田里帮忙喷洒农药阿维三唑磷。“虽然天气闷热、蚊虫叮咬,汗水很快将衣服湿透,但在劳动中,我们学会了喷药,也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苦,收获很大,尤其想到王家的水稻丰收又多了一分把握,心里很是愉悦。”实践支队负责人肖亚洲说。
这仅仅是该调研支队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心存百姓,调研才会有激情;心存百姓,辛苦才会有快乐。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猪圈牛舍,调研支队的队员们带着感情,带着问题与农民群众拉家常、聊农情、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清华“行胜于言”的校训。
调研支队在紧张的实践活动中挤出时间,在田间地头跟乡亲们说一样的话,流一样的汗,干一样的活。队员们无法忘记在毛潭村的棉花地里,从最简单的清沟排渍学起,然后再学追施花铃肥,早晨六七点钟就下地,下午顶着三十四五度的高温整枝打叶;在壕沟村的精养鱼塘里,帮助养殖户增氧换水;在任庄村开放性猪舍旁,异味扑鼻,但他们坚持和养猪户一起粉玉米、掺麸皮、拌饲料;在民主村的稻田里,他们身背20多公斤重的药桶,与农民一起给水稻喷药。乡亲们拉着这群学生的手亲热地说:“北京来的大学生能吃咱村饭,能说咱村话,能忙咱村事,就像是咱村里的人。”
“拿起水龙头浇水时,才知道十多匹马力的抽水机有多大水压,在农民手中温顺的‘龙头’在自己这里却一点也不听使唤;当端起脸盆追肥时,才知道尿素也能在手上灼出水泡。这让我们真正体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队员赵诚竹如此感慨。
七月的荆门市空气湿度大,手洗的衣服晾在室内,一两天都干不了,队员们有时不得不穿着前一天被汗水浸透、带有异味的衣裤出门。他们跟老乡一起下水稻田、钻玉米地,听地方农技人员和农民讲水稻、玉米、杂粮等作物的种植知识,学会了施肥、锄草;跟农机合作社的机手学习操作机动喷雾器,学会了农田喷药。车特、赵玥颖两位女队员卷起裤脚下农田干活,一点也不输男队员。韩国籍队员宣同善也主动要求加入劳作的行列,打药、锄草等样样不含糊,体验了一回中国农民的劳作。
“不劳作不知农活累,不支农不知农民苦。”队员洪泽华说,每次干完农活,心里既快乐又沉甸甸的。快乐的是尽己所能帮老乡做了点事;沉重的是这些劳动大家只体验一次就疲惫不堪,而不少农民常年都要这样辛劳,还要担心收成。
六位来自清华的年轻学子,挥洒着汗水和赤诚,与基层农民一起体味稼穑的艰难,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他们用劳动赢得了尊重,用热情获取了信任。沙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姜云说:“清华学生身上,看不到骄娇二气。”荆门市农机局纪委书记武玉蓉看到同学们经常坐在牛棚猪舍边,跟农户边吃西瓜边唠家常,感叹“清华学生真接了地气”。
这次实践锻炼活动以调研为主题,采取基层调研和支农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既使大家在劳动中磨炼了意志品质,学习了农业生产知识,又看到了普通农民起早贪黑希望增产增收的强烈愿望,看到了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从不懈怠的干劲和敢闯新路的勇气,看到了合作社机手风里来雨里去的辛勤付出,看到了市县乡政府和农机部门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积极努力,在共同劳动中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 (记者 罗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