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李明远(EMBA 2010)的身上耀眼的不止是成就和青春,还有一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日子里,他自言从教授和同学身上获益良多,但他在学习中体现出的兼容并蓄和见微知著,才完成了对于这个时代青年才俊的完美诠释。在一部与中欧有关的微电影中,他讲述了自己在中欧学习的经历和收获。
你为什么会选择来中欧就读EMBA课程?
我大学一毕业就加入了百度,那时百度还是一个小公司,加上实习生也不过两三百人。后来随着中国互联网业的兴盛,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百度已经是能够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一番作为的公司了,我本人担任电子商务事业部的总经理。到2009年,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和挑战。虽然从技术角度来说,百度的用户体验已经做到最好了,但是在商业竞争中我发现,将事情做好和将事情做成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我和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朋友交流,他们都建议,“你应该去读商学院,回到学校沉淀一下,学习一些管理知识。”我发现身边的中欧校友基本上一到周末就是写论文、做课题,而我本身也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因此毅然选择了报考中欧。
中欧对于你的职业生涯有怎样的帮助?
众所周知,百度员工大多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6岁。员工们的专业素养大多是从书本和工作实践中得来的。我也是在中欧的学习中才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战略性思考。在中欧两年,我有种渐入佳境、豁然开朗的感觉。如何将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如何多维度地看待一件事情并区分它的重要性;如何运用策略应对竞争加剧、时间和资源都有限的局面——这些东西都是在中欧学到的。
系统化的金融财务知识是另一个很大的收获。2011年底我回到百度工作,担任百度移动·云事业部总经理。我很感激2010-2012年在中欧学到的金融财务知识,让我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下,能够勇于面对中国和海外企业的挑战,在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能够选对战略,对战术、人才、资源和资金的使用都更有把握。
与教授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可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因此百度也跟很多中欧教授建立了联系。在我入读中欧时,百度已经开始筹划国际化业务,我们与中欧研究国际创新领域的教授建立了合作,共同分析百度的国际化战略方向,欣喜地见证了该业务的成长、价值的沉淀,也得到了很多的启迪。如今百度的国际化业务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好,这让与我们合作的教授深感欣慰,我们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作为一位年轻的EMBA学员,你在中欧的学习经历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中欧学习的过程中,我改变了过去的学习方法。以前大多是阅读、听课,而在中欧,同学彼此之间的学习也让人获益颇多。我的同学大多比我年长十几岁,但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讨论问题时大家非常平等,不管你经历过什么,成功过或是失败过,这些都不重要,每个人的观点都会得到足够尊重。我们能从彼此身上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班上的同学经常让我去介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从中洞察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消费观。我也从比我年长的企业家身上学到了成熟的治理经验,学会了一份淡定、一份从容;这种处世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根本问题。
你觉得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目前面临着怎样的机遇?
今天中国的企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路口,中国企业有很多机会可以从这里真正走出去。以我所处的互联网行业为例,目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有8.38亿,大大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而十年前我们刚刚涉足互联网时,中国的网民人数远低于美国,那时中国企业大多照搬美国的做法。可是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拥有了全球最大的网民群体,这里蕴藏着很多创新活力。
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我觉得已经开始能够引领全球潮流。现在美国人要来学习中国的电商怎么做、中国的社交产品怎么赚钱,中国的搜索市场怎么做垂直细分。其实,最先进的技术还是在西方;从创新机制上来说,欧洲、美国相比中国还是有很多优越之处。但巨大的中国市场孕育着很多创新实践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能够激发巨大的活力,能够与欧美的理念进行碰撞,产生很有价值的实践。因此,我觉得中欧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平台,在这里,学员们可以与来自全球各国、最顶尖的教授进行对话,获得很多经典的、系统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会延伸到真实的市场层面,带来更多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