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苏北小镇宿迁耿车,没有沾上“耿车味”,因为它转型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它的转型之路,印象最深的是耿车人的创业精神。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耿车因为全民创业一度名声大振。他们干的是又脏又累的塑料回收加工,垃圾堆里扒黄金,靠着这个脱了贫,引来社会学家费孝通两次调研,对“耿车模式”赞许有加。但是,时光一晃30多年,这个产业在带动富民强镇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伤痛。“耿车味”,就是耿车污染的代名词。
2016年春节前后,当地祭起绿色发展大旗,向废塑产业开刀,集中发力转型。转型突出体现在废塑产业和家具电商之间,去年初全镇3471户废塑产业经营户全部清理,如今大大小小的家具工厂已经开了581家,网店达到2253户。砸掉旧饭碗,另起新炉灶,平稳而迅速的转型过渡发生在这个3.8万人口的小镇,实在让人惊叹。
他们如何能做到?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说,这就得益于耿车人的创业精神,这个精神总结起来就是“白手起家、从零做起的勇气,起早贪黑、吃苦耐劳的精神,蚂蚁搬家、万众一心的韧劲,跌倒爬起、永不服输的决心,不怕脏累、不惧卑微的个性”。在耿车采访,有一老一少两个人让我们见识了这股精神。
老的叫邱永信,今年66岁,是一位资深的“创业达人”。耿车早年启动废塑产业时,他就是带头人,见机准,敢打拼,早早发家致富不在话下;新时期政府号召转产,他也是头一个响应,2008年试水家具一成功就停了26年的塑料生意。两次关键的示范引领,老邱做到了一名基层党员的担当。创业者心年轻。邱永信已在准备第三次创业,家具厂目前年产值2000多万元,新厂的规模更大,产品档次更高。
蔡为伟是个“90后”,一个有梦想有干劲的后生。15岁高一没读完,蔡为伟就不得已辍了学闯世界,从塑料到家具,从跟班到独立,眼下又在张罗一个300亩规模的多肉种植基地。缺乏电商专业知识,他自学电子商务的大学成教课程;没有企业管理经验,他到成熟的企业里打工去学,去过了4个家具厂。“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这是蔡为伟对他名字的解释。他的梦想,意味着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自己赚多少钱不是最重要。于是,做家具,他参照欧盟标准用E1级板材;种多肉,他打算面向残疾人招工,还要在当地农户中间推广规模种植。
一人创富是本分,共同富裕是目标,强富美高是追求。从邱永信到蔡为伟,耿车人的创业精神在延续中光大。他们之外,在当地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数以百计的家庭作坊里,涌动的是一个活跃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群体,而创业精神在他们中间蒸腾向上。
白鹿湖畔,一位耿姓农民推着独轮车来湖边开荒谋生,至明万历五年(1577年)建集立市。这是耿车的历史由来,而创业正是其中未变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