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中国食品包装行业交流会上公布了对纸质餐饮具、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的质量调查报告,康师傅、统一、五谷道场等6个品牌方便面碗的外层纸内侧均检测出荧光。24日,记者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测试了一些纸质包装材料,发现除了报告指出的方便面碗外层材质可检出荧光外,薯片桶外层、廉价纸杯等材质也检出荧光。专家表示,长期接触荧光物质可致癌。
事件
6大品牌方便面碗外层检出荧光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随机购买了北京超市内销售的6个品牌的方便面(碗装,生产日期均为2012年8月以后),对方便面碗的外层纸内侧进行荧光测试。检测显示,在荧光照射下 ,6个样本均呈亮蓝色荧光,不符合《纸碗》国家标准中“纸碗不应使用回收原材料”的要求。此外 ,在一家咖啡店和一家饮料店内使用的四种纸杯,也被检测显示出亮蓝色荧光。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表示,方便面桶、奶茶杯等纸质容器外层纸之所以荧光性物质超标,很有可能是使用了非食品级用纸,甚至有可能是废纸。
观点
检测外层包装并非小题大作
针对这份调查报告,几大品牌方便面厂商以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做出回应,称方便面外层材质对食品安全性没有影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负责人表示,用纸桶内层标准来要求外层标准是不合理的,以方便面为例,双层包装已经成为世界趋势,但内、外层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安全标准。外层部分并未直接接触食品,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对此,董金狮回应,纸质容器外层纸超标的荧光性物质等,可能会通过口、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或渗入到食品中,有害物质长期积累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人在用方便面碗喝汤时,面碗外层与人的手、嘴直接接触,因此有害物质可能入口。
董金狮表示,目前我国纸制品标准中,并未对纸桶外层有明确要求,一些检测机构一般也只检测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内层纸的荧光性物质含量。因此企业为降低成本,很容易在外层使用非食品级纸。公开资料显示,由于方便面碗结构的特殊性,生产企业一般将其分为两层,即内层纸碗和外层碗贴。由于生产和包装过程的差异性,有些面碗企业生产出的成品,仅为内层纸碗,该纸碗符合国家标准,但纸碗的外层碗贴是否符合标准尚不明确。
记者实验
仪器一照,廉价纸杯“显形”
12月24日下午,记者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邹平女士的帮助下,参照国标《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中关于荧光物质测试方法,对方便面碗、薯片桶 、纸杯、纸盘以及快餐包装纸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除了三种大品牌方便面碗外层均发现荧光物质外,薯片桶外包装、廉价纸杯也检出了荧光。○实验说明
实验样品:三种知名品牌碗装方便面;可比克桶装薯片;超市购买惠宜牌纸杯一包、批发市场购买苹果牌纸杯一包;批发市场购无品牌纸质托盘一包;麦诺小子快餐薯条外包装一只。
实验设备:三用紫外分析仪一台。
实验原理:荧光物质的特殊分子结构可以吸收人肉眼不可见的紫外光,并激发出波长较长的蓝色或紫色的可见光,即紫外线照射荧光位置,人眼可见蓝色或紫色亮光,将实验样品分别放置在紫光分析仪中,观察不同样品的显色情况。
实验人员:本报记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邹平。
实验地点: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
实验一:方便面碗内层VS外层
内层无荧光,外层都“亮了”
为了方便检测,分别将三种品牌方便面碗剪下一条,然后分成内外层,同品牌内外层同时放置在紫外分析仪下做对照,用黑布将分析仪罩住保证实验结果尽量不受外界光源影响,打开紫外分析仪的254nm 、365nm(注:能激发荧光的紫外光波段)两个开关,观察是否有荧光被激发出。
记者先将一种碗装方便面的内外层放置在仪器上,分别让内层的外侧和外层的外侧朝向紫外光,结果发现外层外侧的包装图案中有明亮的蓝紫色荧光,而内层外侧则没发现明显荧光;随后记者将两材料翻转过来,结果发现整个外层内侧均出现亮蓝紫色,而内层内侧仍未见明显荧光。
记者如法炮制将其余两大品牌方便面碗材质放置在紫外分析仪上,结果与上述情况相同,方便面碗外层均检出明显的荧光。
实验二:薯片桶内包装VS外包装
除内层锡箔纸外,均检出荧光
由于薯片桶的材质较厚,分内层锡箔纸、中层板纸和外层包装纸,记者分别将三层小心剥离开,剪成方便观察的一小条,分别置于紫外分析仪下观察。
记者先将接触薯片的锡箔纸内侧放置在仪器上,未发现任何荧光迹象,随后将锡箔纸翻转,将靠中层板纸侧朝上,结果发现粘在锡箔纸上的板纸屑有轻微的荧光显现;中层板纸内侧有浅浅的荧光,而中层板纸外侧有明显的荧光点;记者将外层包装纸的内侧放置在分析仪上,结果材质立即显现处耀眼的亮蓝色,外包装外侧也有荧光显现。
实验三:超市正品纸杯VS市场廉价纸杯
廉价纸杯hold不住了
分别将两种纸杯剪成小条,然后同时放置在紫外分析仪上观察 。
两种纸杯在紫外照射下,并未发出前面两个实验中所出现的耀眼亮光。但对比两种纸杯,还是能明显看出,无论是杯子内侧还是外侧,廉价纸杯都要比正品纸杯亮很多。
○实验四:纸质托盘VS快餐纸质包装
均未发现明显荧光
分别将托盘和快餐包装剪成小条,然后将快餐包装上黏粘的食物和油迹擦拭干净,以免影响观察结果,再将两种材料同时放置在分析仪上观察结果。
两种材质除了本身颜色和材质不同导致在紫外分析仪上呈现出些许不同的颜色之外 ,并未有明显的荧光。
解读
荧光物质危害大可致遗传性畸变
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学博士徐彬解释,荧光是指一种因入射光激发而产生的发光现象,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荧光,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哪些材质中含有荧光类物质。根据以往经验,类似廉价纸杯等材质中,一般是添加了荧光增白剂。
据了解,荧光增白剂是一种结构相当复杂的化合物,它能将不可见的紫外光转化成肉眼可见的蓝光,与物体本身的光相叠加,发出白光,达到亮白效果。
徐彬进一步解释,被激发荧光发光面积大小及强度高低,与材质中所含荧光物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结合记者的上述实验,方便面碗外层内侧、薯片桶外层包装荧光物质含量较高,廉价纸杯相对品牌纸杯荧光物质含量较高。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2007年出台的《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中第四条明确规定:食品包装用的原纸,不得采用社会回收废纸作为原料,禁止添加荧光增白剂等有害助剂。
青岛第八人民医院的内科专家介绍,上述食品包装中的荧光剂属于低毒的。然而更多荧光性物质结构复杂,一旦进入体内很难被分解代谢,如果长期接触会导致这些物质在人体内蓄积,对身体造成很大危害。尤其是对肝脏、脾脏等免疫器官伤害较大,而且很多荧光性物质还能嵌入到DNA 遗传物质中,造成遗传性畸变。
延伸
荧光棒也要小心千万别弄破了
除了纸质包装,荧光物质的身影还频频出现在孩子的文具和玩具中。比如五颜六色的荧光笔、雪白的作业本和荧光棒等。荧光笔经常被孩子用于涂抹重点字句。专家介绍说,其荧光效果,也是因为加了荧光增白剂。荧光笔的笔头触到皮肤伤口,是很危险的事。
荧光棒的发光原理与上述实验中紫外激发发光不同,荧光棒内的液体由三种成分组成,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以及荧光染料,荧光棒受到外力弯折挤压,里面的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反应产生的能量传递给荧光染料,再由染料发出荧光。
其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就是荧光染料,染料会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由于正常的代谢过程,释放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并发生还原反应,形成致癌的芳香胺,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从而引起过敏甚至致癌。
一般情况下,荧光棒液体被外层聚乙烯塑料包裹严实,只要不弄破包装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荧光棒所发出的光是靠化学反应激发染料发出的非放射性光,也不会伤害人体。但小孩使用时要注意,最好有大人在场,以避免孩子好奇将荧光棒弄破,把里面的液体涂抹在身上或误食。
文/图记者景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