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财政部召开第三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申报专家评审会,对申报第三批试点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申报材料进行了评审。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在家门口的菜市场选购蔬菜、肉类时,只要掏出手机,对准一块猪肉上的二维码扫描,屏幕上就立刻出现猪肉的屠宰厂商、养殖地、检疫证号、是否过期等信息。这是“十二五 ”末由商务部主导建设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基本建成后的畅想场景。
日前,商务部、财政部召开第三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申报专家评审会,对申报第三批试点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申报材料进行了评审。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将评选出12-15个试点城市,数量上略多于前两批的试点城市,使得各界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的期待再度升温。
从2010年开始,商务部、财政部分两批支持了20个城市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据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的相关人士介绍,每批试点城市将有4亿元的专项补贴,按照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1:1的补贴比例,约有16亿元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和批发、屠宰、零售、团体采购等流通节点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改造,为各节点统一开发相关软件,配备必要的电子结算、电子秤、信息采集及传输等硬件设备。
商务部希望通过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市场倒逼机制,强化经营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和能力,促使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不过,在推广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过程中,虽然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成本,摊贩只需增加交易成本,但由于流通基础较薄弱、建设追溯体系的经验不足、生产企业源头分散等各种原因,追溯系统建设试点出现“短路”,承担追溯体系建设而为之开辟新市场的集成商们现在只能是赔本赚吆喝。
溯源产品“贵族化”
“普通散装西红柿2.5元一斤,而可溯源的西红柿要5元一斤,普通老百姓哪里吃得起啊!”在北京市金融街农垦农副产品市场内,可溯源产品少有人问津。
日前,北京最大的社区菜市场——金融街农垦农副产品市场经改造升级后开业,除了引入生产厂家直销降低蔬菜价格,该市场最大看点便是将成为北京市首家肉奶产品可追溯产地的便民菜店。市场的营销经理张晓文介绍,三元牛奶和部分生肉产品预计在年内搭载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也就是说,给每件商品都附带一个独一无二的追溯码,可查询到该产品的产地、企业、生产时间等相关信息。
5月11日上午十点,中国证券报记者探访金融街农垦农副产品市场想查看溯源产品实际的销售情况。该社区超市因实行产地直销蔬菜价格,相比周边菜市场便宜2到3成,所以尽管开业不久、货品不全,但仍吸引了周边不少居民前来购买。
与其他柜台前忙碌的销售人员相比,溯源产品柜台前却很是冷清。中国证券报记者随即对比了一下溯源产品与普通产品的价格,发现溯源产品的价格比普通蔬菜的价格要高出一倍。以当时销售的西红柿为例,普通散装西红柿为2.5元一斤,而可溯源西红柿却需要5元一斤,而且还是让利促销价格。
溯源的西红柿为何要贵出一倍?柜台的服务员介绍,主要是因为可溯源的产品主要是有机产品,少农药化肥,比普通的西红柿更安全,同时,该产品上面还有一个贴有明确的生产企业以及产品相关信息的追溯码,登录生产企业官网便可以查询该产品的详细信息。
由于定价较高,张晓文坦言,尽管位于金融街,但市场内的可溯源产品销售情况并不好。
金融街农垦农副产品市场内的溯源产品即使贴上黄色醒目的“让利”标签,但仍比同类普通蔬菜贵出一倍,由于价格太高,溯源产品专柜前门可罗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