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麦子的起源大约是在八千年前的里海南部,桐子树(又名相思树)的大肆生长是在四十几年前的我国台湾中北部和四川东北部,它们的相见跨越了千年的长河。麦子与桐籽叶关系微妙,或许天差地别,或许相得益彰互生光彩,“周娃子”麦子粑的流光溢彩缺二者其一不可。
“周娃子”麦子粑是重庆市云阳县一个颇负盛名的特色小吃品牌店,它的创始人彭玉兰女士走进我们的《创新中国》栏目组,来为我们讲述“周娃子”麦子粑的二十一年。
“周娃子”麦子粑成立于1997年,由最初的小摊发展到今天“周娃子”麦子粑的品牌企业,整整经历了21年。他们的主要销售途径,也由最初的街坊领居,发展到现在的学校餐点,酒店小吃,亲朋好友间互赠的礼品。
“周娃子”麦子粑采用高山纯小麦加糖制作,桐籽叶包裹蒸熟,口感香甜醇厚,桐叶的清香裹挟着浓郁的麦香,在口齿间攻城略地,松软可口,老少咸宜。“周娃子”麦子粑也早已成为当地过年时采购年货必备的佳品,很多稍微远一点的,以前是云阳县的老乡总要托人带点过去,说是差点麦子粑始终差点年味。
还有的顾客不在云阳县市中心,想吃“周娃子”麦子粑驱车几个小时来买,又觉得麦子粑才一块多钱一个又不太值当,就一直催着“周娃子”赶快把店开远一点。这倒是说到了彭女士的心坎上,但一方面筹划着“周娃子”的分店,一边考虑着自家麦子粑制作工序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周娃子”麦子粑企业是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火爆,这跟他们纯手工的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尽管生意越做越大,他们仍然坚持手工揉面,纯天然历史老酵发面,与酵母粉发酵不同,他们发酵至少要七个小时,所以味道才足够醇厚。并且发酵好后,仍然是手工揉面,不掺加任何机械化生产过程,包括蒸这一部分。除了制作工艺,他们的材料也有严格的要求,叶子一定要新鲜的,收的麦子也是天然的,不能掺加任何添加剂。
李女士还说,他们发展最初就是她丈夫周建平先生的揉面功夫好,和她蒸麦子粑蒸的方式和火候控制的功夫好,他们二十几年的心血都在里面,加了机械进来虽然量可以上去,但是总感觉这样做出来的麦子粑少了一些灵魂。他们表示会努力继续发展,不会止步于此,他们还要在更多地方打响“周娃子”麦子粑这个品牌,要能够真正代表重庆特色小吃,让地方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待这一份事业如此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让“周娃子”麦子粑发展成云阳当地的知名小吃。如今,“周娃子”麦子粑已然不是一类食品的代名词,在它背后我们瞩目的是,泱泱华夏延续千年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