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起,国内保险市场掀起了一波地方法人保险公司筹建潮。时隔两年后,高潮非但没有落幕,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刚刚跨入2012年,由广西金融投资集团牵头组建的广西首家法人保险公司——北部湾财产保险获批筹建,地方资本急涌保险业的冲动不言而喻。
然而,目前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及盈利环境,与早些年的情况已不能同日而语。过去那套“大而全”的盈利模式,如今能否受用也成疑问。
翻看去年批筹的地方系保险公司的股东架构,吉祥人寿(湖南)、前海人寿(深圳)、诚泰财险(云南)、长江财险(湖北)、东吴人寿(江苏)等,股东多是当地大型国企或知名民营企业。虽然其中有些股东曾有投资银行或信托的经验,但涉足保险业基本都是头一遭。
他们投资保险公司的初衷或许各有不同,但都可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如何找准定位,在竞争主体加速扩容的背景下,实现持续盈利。
绝大多数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在设立之初便已雄心勃勃。三至五年内成立保险集团、期间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外资、十年内实现IPO等这样的“口号”,喊得响亮。为此不惜出重金从老牌保险公司挖高管挖团队,照搬照套同行的那一套“规模至上”的管理及销售思路。
但现实的大环境,恐怕要让这些豪情壮志的股东们失望了。为了防止机构短时间内盲目扩张,保监会在批筹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时均对其做出“开业后的两年内只能在注册地所在省开展业务,两年后根据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业务发展状况和人才储备情况,逐步在外省开展业务”的规定。
两年“过渡期”过后,获得全国性执照是否还有门槛?从目前的监管基调来看,也存难度。值得注意的是,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了下一阶段的监管思路,其中一项就是建立健全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他说,当前,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保险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妨碍了保险市场的健康运行。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绝大部分新设保险公司都是全国性牌照;部分新保险公司只是对原有市场主体的简单复制和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退出机制缺位,存在差而不倒、乱而不倒的现象,无法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而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和监管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因此,必须把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工作来抓。
具体措施包括:全面系统地总结法人机构准入工作,研究探索对保险经营牌照实行分级管理制度,鼓励差异化竞争和专业化经营。研究制定市场退出的监管规定,建立针对股东、业务、人员、分支机构和法人机构的多层次、多渠道退出机制。明确市场退出的标准和程序,既可以是全国市场的退出,也可以是局部市场的退出;既可以是全面业务的退出,也可以是部分业务的退出;既可以是长期退出,也可以是短期退出。
而就在不久前,神力财险、安农农险两家保险公司筹建申请被保监会驳回,这个信息对于那些以获得保险牌照待价而沽,或成为股东第二融资渠道为目的的投资者应当是一个“警示”。
种种迹象表明,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批筹口径正持续收紧、监管要求大大增强,这或能冷却一下地方资本蜂拥保险业的热情与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