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多位熟悉华夏基金的消息人士表示,当日华夏基金召开董事会,新老董事交接,范勇宏正式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职务,仍任华夏基金副董事长。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据了解,此前在华夏基金任职11年的三位独立董事全部离职。
范勇宏的辉煌人生:华夏基金15年
作为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的故事要从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讲起。
1993年4月,华夏证券发现他的第一家营业部北京东四营业部深陷危机:注册资本金仅1000万元的营业部,客户保证金亏空就达591万元,营业部的资金周转异常困难。
当年8月,加入华夏证券不到一年的范勇宏临危受命,出任东四营业部总经理。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峥嵘岁月。
经过努力,范勇宏时期的东四营业部步入传奇阶段。从1994年开始,东四营业部开始稳居全国第一,在任不到5年,为国家带来1.2亿元的税收,为华夏证券带来4亿多元的利润,为股东带来568%的年均资本回报率。他所创的利润不仅弥补了营业部的亏空,即使放到证券公司的利润排行榜中,也排在前15名以内。
东四营业部如日中天之际,范勇宏离开了。1997年11月,他受命筹建华夏基金,结果一干就是15个年头。 从东四营业部到华夏基金,范勇宏带来的不仅是这些得力干将,还有他一直倡导的勤奋争先的作风。
筹备组设在北京万寿路的寿松饭店,面积500平方米。范勇宏和筹备组的10多位成员边装修边学习基金知识。1998年3月11日,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筹建华夏基金管理公司。1998年4月9日,注册资本7000万元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悄然成立。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连一个简单的仪式都没有。因为就在同一天,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华夏基金发行公司第一只基金基金兴华 ,范勇宏和他的同事又投入到紧张的基金发行工作中去了。三周后,基金兴华成立。
一位老员工回忆说,范勇宏对自己要求高,对员工要求也很高,“大家都特别累特别辛苦,华夏基金能做好,应该说是天道酬勤。”
这位老员工说,华夏基金创办的前两年,范勇宏基本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加班,三大报、证券市场周刊都会仔细看,还随身带着英语口语练习的小册子。公司员工都知道,上班,往往范勇宏来得最早,7点半多一点就来了;下班,滕天鸣往往最后一个走,基本是晚上9点以后。
这种作风延续至今。“五一”、国庆长假、周六日双休,华夏基金经常要加班。出国培训,基本安排在春节国庆长假期间,各种工作会总结会都安排在周末。研究员经常半夜三更发邮件,早上8点还得准时打卡上班。
华夏基金在海南开过多次年度投资策略会,一般都是三天会,“我连海是啥样都没看到。”这位老员工说。
在华夏基金,范勇宏经常讲居安思危,市场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我们都认同范总的说法。基金行业努力去做都不一定做得好,如果不努力肯定做不好。”
华夏基金的勤奋背后是范勇宏的远大目标。
华夏基金成立之初,范勇宏提出的企业愿景是:做全球资本市场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受人尊敬的资产管理公司。
“这不是一句口号。”一位华夏中层称,范勇宏很有使命感,希望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他给我们讲,中国有全球最大的银行、最大的保险公司,为什么就不能有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 早在1998年,范勇宏就把华尔街的基金经理请到华夏基金,给自己的基金经理讲课。华夏基金成立不久,就组建了国际业务部。“我们的海外投资团队人数是最多的。范总说,中国基金业肯定要走出去,现在我们就有能力培养这支队伍,这些人以后即使不在华夏,对国内基金行业也是有好处的。”
在公司治理上,范勇宏也再次展示他的远见。
在范勇宏的推动下,华夏基金董事会最早引入独立董事。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1年,在华夏基金12人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就多达5人。在中信证券 100%控股华夏基金后,董事会成员降至5人,独立董事多达3人。业内人士认为,华夏基金能够在股权频繁变动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稳定和发展,与独立董事对管理层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密不可分。
一位已经离开的老华夏人看来,范勇宏的远见更表现在他并不急功近利。在东四营业部,范勇宏只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做到了全国第一。而华夏基金成为基金行业老大却是在2007年,他用了9年时间。
业内人士都承认,范勇宏并不刻意追求规模。一个有力的证据是,2007年,全行业通过大比例分红来扩张基金资产,华夏基金不但没有参与,反而在6000点市场一片狂热时,暂停了大多数基金的申购。
2009年,华夏基金发行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华夏盛世两只基金,广受追捧,分别获得247亿份和180亿份的认购。“我们没想到发那么多,华夏盛世半天发了180多亿,范总马上就让叫停了。后来范总多次说如果当时少发一点,现在华夏基金品牌可能会好一点。”上述人士说。
“基金是管出来的,不是卖出来的。”这是范勇宏在公司常说的话,在他看来,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就是信任,把钱管好,获得好的回报,让投资者放心,这是基金管理公司存在的根本原因。
“范总经常说,关键是业绩。”一位老员工表示,“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我们拍合影都是齐声喊”业绩“,而不是”茄子“。”
对基金业绩的追求,也成就了华夏基金今日的行业老大地位。多位华夏内部人士均认为,有战斗力的投研团队,是华夏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多年来的投研队伍建设,华夏基金得以在2006年至今的牛熊急剧转换中,厚积薄发,一骑绝尘。
自成立以来,范勇宏就一直关注华夏基金的投研队伍建设,对投研人员也是偏爱有加。这甚至让在东四营业部员工吃惊地发现,范勇宏变了。在营业部时,员工都比较怕范勇宏,“东四营业部的人看到我们跟他很随便,都问我们怎么敢跟他们那么近。”
在这位华夏基金老员工看来,范的变化与所处行业变化有关。证券公司营业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远不及现在规范,风险丛生,管理必须严格。基金公司从一诞生开始,制度设计相对完善,风险控制比较到位,人才是第一位的,管理应该相对宽松。
从筹备之初,范勇宏就给投资人员“吃偏饭”,希望给基金经理提供最好的环境。在寿松饭店办公期间,范勇宏和几位副总经理中午都吃盒饭,却为投研小组在餐馆订餐。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公司安排维稳值班,女员工值白班男员工值夜班,连高管都要参加,只有基金经理、研究员不用值班。
范勇宏在投研队伍建设上,舍得花钱。华夏基金投研人员多达170多人,海归多、高考状元多。据称,华夏基金的人力资源部会搜集部分省高考前100名的考生名单,然后主动打电话去联系实习与就业。
华夏内部人士称,范勇宏对投研队伍也舍得花时间:会带新研究员去爬山;会在基金经理业绩下滑时给予关心;会在投研例会上向基金经理提问……“基金经理都怕他提问,因为他会问得很细。”这位人士称,范勇宏为人做事非常严谨,注重细节。重要会议前,会去会议室检查,还专门请人讲开会的规范。陪他一起出差,发现他对日程安排考虑得比秘书还细致周到。
这位人士称,范勇宏经常讲,选股难,选人更难,认为培养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不能因为一时的业绩波动就轻易舍弃信任。业界普遍认为王亚伟的成功离不开范勇宏的信任,在王亚伟管理社保组合“走麦城”后,范勇宏依然信任有加,让他担纲华夏大盘基金经理。
“如果培养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需要五年,那培养一个成熟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又需要多少年?”这位人士说,“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跟他在一起很值得。我们都很关心他。”
伴随着这些旧部的关心,从东四营业部到华夏基金,范勇宏走过了他人生中辉煌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