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投资账户购买“累计期权”?理财不成反欠债9400多万港元———
【资本路财经网综合】5年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少中国富人也因投资金融衍生品损失惨重,甚至还倒欠银行巨额债务。昨天,香港首次涉及accumulator(股票累计期权)合约的官司在香港高等法院开庭审理。星展银行向内地女商人郝女士追讨9400多万港元透支款项,而郝女士则坚称遭到误导,向星展反诉索回8000多万元的损失。按照香港法院拟定的排期,此案的聆讯共持续七日。
个人亏损达1.75亿港元
据介绍,2007年8月,郝女士在香港的星展银行开设了一个私人银行账户及公司账户,并转入8000多万港元。经过客户经理的推荐,她在2007年9月至11月向星展银行买入多份“累计期权”。谁知后来次贷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挫,账户一直亏损。到2008年10月底斩仓后,她银行账户从8000多万港元,变成了负9400多万港元,实际亏损已达1.75亿港元。她反而还被星展追讨亏欠的9400多万港元。
此案在庭审中争辩的主要焦点就是郝女士是否属于“专业投资者”。由于涉及累计股票期权的产品属于高风险范畴,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证监会持牌人向零售客户提供结构性产品发售文件及推广材料,必须获得证监会的核准,但通过私人银行及持牌机构向专业投资者售卖此类产品,则不需要获证监会核准。
客户称星展银行误导
星展银行代表律师认为,郝女士在星展银行开户之前,已经有投资经验,熟悉资本市场,可以被视为专业投资者。而且她在签署合同之前也清楚所要承担的风险。在严重亏损之前,郝女士在部分交易中也曾获得可观利润,随后才大幅加仓,属于进取的投资者,只可惜股巿于2007年10月底之后惨烈下跌,郝女士现在只是拒绝接受投资失利的后果。
郝女士的代表律师则指出,她根本不明白累计股票期权的性质,而且她一直是保守投资者,不可能参与含有杠杆成分的投资,全是因为星展方面的误导才参与这一高风险产品。郝女士本人此前也对媒体称,星展银行客户经理在向她推荐产品时,只强调是“打折股票”和“打折外汇”;当她怀疑产品风险过高时,对方反而说该产品能够降低风险。整个过程中她并没有获得合理的风险提示。
部分“苦主”与银行和解
据记者了解,因为购买KODA产品而遭受巨额损失的内地富人远不止郝女士一人,而涉及的银行除星展银行外,还有荷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等。早在2009年,包括郝女士在内的十多名内地富人就成立“维权联盟”。有媒体报道,部分“苦主”与银行谈判后和解,获得赔偿,但和解内容受保密协议约束没有外传。像郝女士这样直接走上法庭的案件比较罕见。
昨天,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回复本报记者表示,该行提供全面的银行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所需。为协助客户确定投资选择和保障他们的利益,在客户正式购买产品之前,该行会通过商讨和文件来确定客户的理财需要、风险承担能力以及清楚了解产品内容。与郝女士个案有关的累计股票期权 (KODA) 适合属于专业投资者类别的企业或个人客户,这些客户了解并选择以折让价累积购买其指定的股票。此外,该行严格遵守监管机构相关的守则及指引。由于此案还在诉讼过程中,该行不便发表更多评论。
新闻内存
“我晚一点杀你”——累计股票期权
所谓“累计股票期权”(accumulator),是风险级别为最高级别5的高风险复杂金融衍生品,可以与股票、外汇、期油等资产挂钩。也叫KODA(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业界基于其特性及英文谐音,称之为“I kill you later”(我晚一点杀你),外号“富豪杀手”。KODA产品的特性是投资人的赢利是有限的,但是损失却可以加倍放大。银行理财顾问会宣称用银行的钱替投资人购买打折的股票,当购买的股票上涨到约定幅度内时,投资人会获得相应收益,当股价上涨幅度超过约定比例,双方的合约自动解除。而当股价下跌时,却要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双倍每日买进,而且要连续买一年。当投资人账户里的钱用光后,银行会根据客户的信用和资产状况,自动借钱帮助其继续买入。这就是造成客户赔光本金,反而又欠下银行巨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