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个月里,我们建立了一支由中国和欧洲投资经理共同组成的投资团队,分布在布鲁塞尔、巴黎、北京、上海。龙博望颇为自豪地说。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2012年5月3日,比利时布鲁塞尔艾格豪宫内,一场并不普通的签约仪式正在举行。之所以不普通,是因为这次签约三方中的两方来自于主权投资基金——中投与比利时联邦控股和投资公司,中国和比利时国家领导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而促成这一签约仪式的则是签约第三方A-Capital,一家来自于欧洲的投资基金。两家主权投资公司将作为有限合伙人与A-Capital共同投资于欧洲成长型企业。
中投董事长楼继伟这样描述:‘我们很高兴能够对这一只有大好前途的基金进行投资,这将拓展我们投资欧洲领先企业的渠道,该项投资符合中投寻找对欧洲市场领导企业长期投资机会的战略。’
当然,这并不是近年来第一只由中国参与的海外投资基金,由PE主导的中国资本海外输出战鼓早已经敲响。
A- Capital样本
在电话的另一端伦敦,A-Capital创始人兼董事长龙博望向新金融记者讲述了这段从去年开始的成功俘获两大主权投资基金芳心的跨国爱恋三部曲。“2010年,我们曾经成功地促成了复星集团参股法国旅游度假企业——地中海俱乐部的交易,非常成功,地中海俱乐部在中国迅速成长,股价表现强劲。” 要想赢得两大主权投资基金的青睐,首先要有一张拿得出手的成绩单。而这张成绩单就是,龙博望凭借其多年在私募界的丰富经验成功推动复星集团参股地中海俱乐部。复星更是在欧洲一举成名,不仅使A-Capital获得了客观的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这笔投资为A-Capital 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各方的利益都得到最大化。
有了第一步的成功基础,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是组建团队。“在过去的10个月里,我们建立了一支由中国和欧洲投资经理共同组成的投资团队,分布在布鲁塞尔、巴黎、北京、上海。”龙博望颇为自豪地说。
第三步,最艰难的部分是寻找两个分别位于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伙伴。要知道想要满足主权投资基金的苛刻要求并不容易。“去年9月,我们和中投第一次会面,从那以后之后的8个月里,中投对我们做了大量的背景调查,包括过往业绩、投资理念等等。”龙博望回忆道。
尽管8个月看起来是不短的时间,但是要组建一只由两家主权投资基金投资的投资基金,这个时间并不长。“幸运的是,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在总结三方为何能够走到一起的时候,龙博望认为,中投和比利时联邦控股和投资公司都希望投资于欧洲有成长潜力的公司,但又需要一个桥梁,既能了解欧洲当地企业、商业环境与文化,同时也很了解中国投资者,而A-Capital 恰恰就是那座桥梁。
对于为什么选择在比利时设立这只基金,龙博望解释道:“因为它是欧洲的中心,也是中国进入欧洲的一扇门。”
从幕僚到战将
事实上,中国通过PE基金输出海外投资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08年中联重科与金融投资机构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基金组成的财团,以现金收购的方式,从Magenta基金和CIFA其他股东手中全额收购了CIFA的股份。不过在那次的交易中,尽管弘毅等PE也有一部分股权投资,但承担的更多是保姆和导师的角色,照顾中联重科出海的方方面面,包括资金的募集,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被购方的交流、沟通等等。
事实上,在早期的中国海外投资中,中国PE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背后出谋划策的幕僚,在以产业资本为驱动的对外投资中,企业位于中心的位置。因为伴随着中国企业的逐步壮大,对于高端技术和海外市场的需求越发强烈,而海外并购无疑是一个快速学习的机会。
高美投资(天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皮安睿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要借助熟悉当地商业环境的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将咨询和投资机构的帮助看做一项投资,而不是一项成本,毕竟他们对当地的商业文化、法律环境更清楚,如果自己去了解其实花费的成本更高。”因此,国内PE基金纷纷成为这股浪潮中的军师。
不过,金融危机的发生改变了PE基金在海外并购中的角色。清科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10起海外并购交易,与去年海外并购57起相比,同比增长93%。披露的并购金额达到2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12.9%。其中,各类PE/VC纷纷现身。尤其是外资参与的外币基金更是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抢眼。因为对于人民币基金来说,受外汇等方面的限制,难度相对较大,尽管可以通过海外架构来规避,但仍然要费一番周折。
去年,RIT、科瑞集团和投资顾问Quercus Ventures公司共同成立JRC基金,三方分别持股47.5%、47.5%和5%,其中罗斯柴尔德资本合伙公司(RIT)和科瑞集团分别提供5000万美元种子基金,其他资金向中国民营企业募集,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基金层面上从国内企业募集资金直接换汇成美元,然后投资国外企业的PE。
中国LP+外资GP这样一种中西结合的鲜明搭档成为这轮中国海外投资潮的领头羊,在中国逐步由商品出口转向资本输出的过程中,对于熟悉当地文化、商业环境和跨境资本操作的国际PE巨头的依赖越发明显。
少数派策略
在新金融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龙博望再三强调了少数控股策略的重要性。同样,JRC基金在对外宣传中,也表示该基金侧重以少量股权收购的形式投资中国以外(除日本)的股权密集型企业。
“尽管很多中国投资者想控股,但是这并不容易。除非你投表现不太好的公司。但我们觉得那样风险会很大。因为既然法国、德国等当地人都对这些公司束手无策,那中国人也很难把这些公司救活。现在一些中国人对欧洲有一个误解,认为欧洲已经破产,资产价格很便宜。所以大家都在谈论中国公司到海外并购。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优质的公司依然会很贵,它们即使在经济衰退时依然表现很好。而我们更倾向于投资这些有潜力的公司,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公司一般都不会出售。鉴于优秀的企业事实上更看重的是中国的市场,希望借助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拓展在华的知名度,那么绝对控股并非一个很现实的选择。”龙博望说道。
同时,龙博望认为,少数股权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这就好比在游泳之前,先把脚深入水中试探,循序渐进。“在西方,很多人都听说过中国国企,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因而不太容易建立信任。这需要时间来建立,我们不希望惊动现有股东,不希望他们有太大变化,或给我们带来麻烦。”通过少数股权,龙博望认为,可以慢慢接触这些以往对外界戒心很强的公司,了解它们的成功之道。
事实上,由于在跨境投资的时候,会面临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这家公司是否隐瞒债务?”等等,如果以少数股权参与,承担主要责任的依然是欧洲企业,那么买到一个“柠檬”商品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欧范”兴起
在PE的出海潮中,值得关注的是投资区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欧洲成为中国对外并购投资的首选目的地。据A-Capital“龙指数”显示,欧洲境内交易额占总额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增长至34%,而北美地区从34%下降至21%。
根据A-Capital“龙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投资于北美和拉美地区的海外投资,多为资源驱动,而投资于传统上崇尚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欧洲来说,中国投资者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以曼达林基金为例,其中国分析师周兢向新金融记者介绍道,曼达林主要投资的行业包括:医疗行业,例如医疗信息软件、医疗耗材等;高端制造业,“一些老牌意大利企业在技术方面比较有优势,管理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一些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获得技术。”
另一方面,传统的欧洲企业也出于危机影响下拓展市场等各种原因积极地向中国投资者伸出橄榄枝。周兢认为:“相对于美国,欧洲之前并没有那么开放,很多欧洲企业是家族企业,如果不是经济状况特别糟糕,不会放开对外投资。另外很多欧洲家族企业的接班人问题在这几年有着集中体现,比如他们的后代没有兴趣或能力承继家族企业,通过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或者财务投资者来解决这一问题。”
曼达林基金投资的第三类行业高端消费品便属于这种情况,曼达林曾出资4000万欧元参股意大利第二大时尚女装集团米罗利奥集团,这对于中国日益增长的高端奢侈品市场无疑有很大帮助。
在这一轮探寻欧洲大陆的旅程中,国有企业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据统计资料显示,在2011年中国企业对欧洲的并购交易中,有80%为国有企业。皮安睿认为,尽管与政府背景的国企合作,有很多的程序和繁文缛节,但是安全性相对要高,如果是民企,可能存在一走了之的情况,另外中国国有企业对风险的容忍度和盈利周期都相比民企要好一些,所以即使耗费相当长时间,也是值得的。
事实上,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背后体现出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单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在A-Capital与中投、比利时控股投资公司共同参与成立的欧洲成长基金,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出席;去年6月,在国家领导人访问意大利期间,在两国领导人见证下,曼达林基金与米罗利奥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
中国庞大的市场和越来越雄厚的资本,正在使得中国LP以越来越高调的姿态现身于世界PE市场。
对话龙博望
尽管推动复星参股地中海俱乐部让龙博望一举成名,但他依然保持着欧洲人的谦逊,作为法德混血,他既有德国人的严谨,采访中不断与记者沟通,更有法国人的浪漫,将PE的2012年低谷比作红酒的酿造期。
新金融 :欧洲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的PE基金表现如何?
龙博望:事实上很多欧洲的PE在危机之后表现还不错,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唯一有变化的是由于杠杆融资下降,现在并购交易少了些。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因为杠杆融资并不一定给公司创造新的价值,私募所要做的是帮助公司增加营业额,创造利润,而不仅仅是一些数字游戏。
新金融:与中国不同,欧洲的PE市场并购基金占主导,而不是成长型基金,区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龙博望:在中国大部分公司都是创业公司,创始人比较年轻,从中国市场的增长前景来看,也相对比较乐观,他们也不想在最好的时刻把公司卖掉,而只是通过引入PE获得进一步增长的动力。而在欧洲,很多企业的历史比较久,没有那么多的增长潜力,很多管理层想把公司卖掉,所以欧洲的并购基金相对较为流行,而中国的成长型基金居多。
新金融: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相比,欧洲企业有什么特点?
龙博望:其实并没有共同的特点,因为虽然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但是区域内各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传统,因此在各国投资的时候依然需要本土化。不过目前欧洲经济与中国有很多同步性,最主要的原因是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如果欧洲经济表现良好,中国也是如此。另外,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领军者多位于欧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去年中国在欧洲的海外投资翻倍。
新金融:未来5年您对中国PE市场有哪些预测?
龙博望:事实上中国目前PE市场已经发生了一些令人振奋的变化。过去中国PE基金总是在追逐Pre-IPO项目,但是现在IPO显然不再那么容易,投资的周期明显加长,项目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项目的估值也更贵。对于PE行业来说,2012年是一个低谷,但是这正像是法国红酒的酿造期一样,也是一个新的开始。PE要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深入到企业中去,与它们建立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未来出现的第一个倾向是PE将更倾向于产业,而不是金融投资。
第二个趋势是PE的本土化。或许你已经听说相关部门已经将QFLP认定为外资身份,应按照外资政策法规进行管理,其投资项目适用《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对于外资基金,这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因为绝大多时候QFLP中的外资成分很少,但依然被视作外资,受到相关投资限制。要知道PE的关键并不是资金来源,而是团队。但是无论如何,这将会导致未来的PE越来越本土化。
第三个趋势是未来PE基金的二级市场将会逐步建立。目前的IPO退出渠道依然非常有限,并且更加困难,去年欧美国家的PE中有接近50%的退出是转卖给另一家基金,但是目前来看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市场。通过这一市场,VC可以将培育起来的企业的股份卖给更专业化的成长型基金。随着PE市场的成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并购发生。
最后一个趋势是伴随着PE市场的成熟,LP相信也会更加成熟,LP与GP各归各位,但目前中国LP对于GP的日常管理施加了很多影响,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相信随着PE市场的成熟,LP也会成熟起来,双方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