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每况愈下,基金行业赚钱效应正在消失,但基金公司却在疾速扩容,人才缺口越来越大。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金证券》调查了解到,跌宕起伏的行情使得基金从业人员收入锐减,今年收入普遍减少两成左右。而一些正在筹建的新基金公司,开出的薪酬待遇竟然不足万元,导致根本招不到人。
活儿多了,人少了
今年2月20日,国内基金业龙头老大华夏基金率先在行业内刮起了降薪风暴,其高管降薪20%,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普通员工则降薪15%。同时,尚未到账的2011年度年终奖可能全部泡汤。
多家基金公司虽然没有对外公布降薪,但实际上从业人员与上年相比,都有所歉收。一家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2012年,他们拿到手的收入与上年相比起码少了20%。
“降薪还算好的了。”这位人士告诉《金证券》,今年一季度,该基金公司裁撤冗员,许多岗位都被合并掉了。
“2007年那会儿,我们前台有三位漂亮的姑娘;去年行情不好,已经裁撤了一个岗位;今年一季度,前台只剩下一个岗位;就这么一个岗位,还要兼做其他杂务。”该人士表示,与前几年相比,现在这会儿活儿多了,人却少了。
“三个人的工作一个人做,但剩下的这个人并没有感觉到其他两个被裁岗位薪酬的流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降薪降得可不只两三成。”该人士感叹,不但文员降薪,基金经理的收入也有所下降。
一家中型规模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则向《金证券》透露,“基金经理的收入一般都是不对外公布的,但我们私下聊天的时候,他们也经常抱怨收入降低了。”
“中国基金业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人才十分紧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位五年之内跳了三次槽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与前几年一些基金公司开出来的价码相比,如今明显缩水了,有的还不到五年前的水平。“这年头,物价都涨成这样了,薪水不涨,就等于人力资源贬值。”
人才荒后遗症
《金证券》获悉,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人员流失相对较小;而对一些规模较小、又频繁更换股东的基金公司来说,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如从去年开始人员大调整的金元惠理基金、民生加银基金、东方基金公司等,从投研部门到市场部门,基本上进行了“换血式”的调整。
据《金证券》统计,今年以来共有56家基金公司发生228起基金经理及基金高管变动,加之新成立的107只基金新上任经理,今年以来共有335名基金经理上任,192名基金经理离任,基金内部投研人士的变动更是“暗流涌动”。
如果说那些“不安分”的从业人员通过跳槽能实现自身价值跳跃的话,那么对其所在的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杯具”。
“人才的流动,会影响到产品业绩,投资风格的变动。”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管理人员对《金证券》无奈表示,“有些高层的离职甚至会影响整个投研团队的心理,对公司的伤害是很大的。”
但谈及对策,该人士表示,“硬着头皮应对吧,将公司的文化做好,给每一个员工明确的上升通道,并开源节流。”
金领中的“吊屌丝”
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基金公司使出各种法子。《金证券》了解到,目前多家基金公司都实行“老带新”,即双基金经理制。一部分基金公司还在内部建立梯队化的基金经理后备军“血库”,从全国各大名校招募应届毕业生充实投研部门,这些硕士毕业生将从实习生做起,成为梯队的“第一层”。更有相当一部分基金公司为了储备人才,常年招人。
尽管基金从业人员的薪水普遍下降,但对应聘者的要求一点儿都没有下降。以正在筹建的红塔红土基金公司为例,目前招聘多个岗位,普遍要求都是“经济、金融类专业硕士或以上学历;两年以上证券投资或研究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业绩记录;具有较强的研究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基金从业资格”。而对于待遇,该基金公司表示“面议”。
“基金业远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高薪。”一位刚应聘至某新基金公司研究员的孙先生向《金证券》透露,目前他的月收入不到万元,还要马不停蹄地出差。
“在北京,万把块钱的收入算是中等偏下者。”孙先生说,正因为基金公司给的薪水并不高,活又累,当初跟他一起进公司的4个小伙子目前只剩下他一个了。
孙先生透露,公司为了填补研究员的缺口,招聘广告打出去许久,但应聘的人并不多,即使有人应聘,来公司转几天就走了。“传闻中的行业高薪与实际所得实在落差太大了,外人看我们是金领,其实只不过屌吊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