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是什么?这不,监管层一纸禁生令,使得一些小基金公司手里的基金公司牌照,顿时从“摇钱树”变成了“烫手山芋”。
子公司牌照门槛抬高
金证券记者 管伟
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是什么?苦苦追求以为的宝,转眼间变成了草。这不,监管层一纸禁生令,使得一些小基金公司手里的基金公司牌照,顿时从“摇钱树”变成了“烫手山芋”。
年幼体弱无权“生子”
近日,上海证监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沪证监基金字{2014}28号文)。通知对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进行规范,强化合规及风控管理。同时,为促进公募基金业务、专户业务协调发展,对新成立不满1年或管理公募基金规模低于50亿元的基金公司,证监会将暂缓审核其设立子公司的申请。
一纸通知划出一条红线,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自然庆幸,而成立还未满1年、公募基金规模不足50亿的基金公司无可奈何。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67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了子公司,其中60家子公司开展了专户业务,管理账户4186个,管理资产1.38万亿元。
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仍未成立基金子公司、资产规模低于50亿元的基金公司共有10家,分别是中加、诺德、上银、鑫元、东证资管、永赢、国开泰富、英大、纽银梅隆和中信建投。据了解,除少部分外,这些基金公司大多未成立满一年,新规定无疑限制了其在子公司业务上的拓展。
步子过大,要等灵魂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成立时间并不短的基金公司,要么放弃了公募业务,要么公募业务极其羸弱。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成立于2012年6月的红塔红土基金至今仍未开展公募业务;2013年一季度成立的东海、中加等,时隔一年后也未有公募产品。此外,华宸未来、前海开源等15家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
“脚步迈得太大了,总要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一基金行业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现在许多机构争取基金公司牌照,冲的就是基金子公司业务牌照。规定出台就是为了杜绝这些舍本逐木、买椟还珠的不当作为。
他表示,已设立子公司但未开展公募业务的基金公司,应当抓紧布局公募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推进公募、专户业务协调发展。
“明明冲着子公司业务去的,现在不得不硬着头皮发展公募业务。”上述基金行业人士对《金证券》记者指出,现在公募基金是发行越多亏损就越多,要把公募规模做到50亿,还真的要下点儿功夫。
更严格监管还在后面
“从通知来看,管理层有两个意思:一是要把心思放在主业上,不要胖了儿子瘦了老子;二是注意风险管控,不能出事情。”一家基金公司的子公司人士对《金证券》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管理层担心基金子公司兑付风险,那么应该出台规定,在设立基金子公司时给予净资本方面的约束。此外,对基金子公司的产品设计、机制、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以直接引用信托公司的要求,而不是直接“一刀切”。
“发展公募业务就是找死,不发展公募业务就是等死。”另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在接受《金证券》记者表示,在找死与等死之间,选择一条路,确实不易。
“做晚了,只能下猛药。”对于基金子公司人士喊冤,一基金业资深人士并不认同。他认为,管理层对于基金子公司的监管方向是对的,后期对基金子公司还将有更加严苛的规定出台。
《《《延伸阅读
杠杆高达429倍
基金子公司面临系统性风险
金证券记者管伟
根据证监会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67家基金专户子公司合计注册资本32.13亿元,平均只有4795万元,相较1.38万亿元管理资产,“杠杆”高达429倍。其中,注册资本刚达到2000万元的基金子公司多达29家,占目前基金子公司总数量的43.28%。
一信托人士对《金证券》记者表示,2013年上半年信托业对房地产信托收紧之时,基金子公司却对房地产信托敞开了大门,许多基金子公司甚至把发展房地产信托当作专攻方向、“生财之道”。没有信托行业“422”的限制,基金子公司在该业务领域迅猛发展。该人士保守估计,有接近60%的基金子公司涉足房地类项目,房地产信托业务在基金子公司业务中的占比多达四成左右。
“你想想,一个房地产项目少则融资一个亿,多则十几个亿,一旦发生兑付风险,就凭基金子公司2000万元的注资,砸锅卖铁也不够赔的。”该人士表示,基金子公司的风险远远要比现在预料得要大。
他说,监管层对于基金子公司的监管还远远不够。“要想规范基金子公司业务,必须完善基金子公司的机制,加强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