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普通民众在高通胀时期压缩非食品支出,被动增加食品支出,在社会总消费支出篮子中,高通胀对非食品支出的压制作用非常明显。
穷人感觉CPI数据严重偏低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由于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巨大,从基尼系数看早已越过了收入结构失衡的警戒线。虽然中国官方没有定期公布基尼系数,但综合国内外机构的测算,比较公认的结果是,中国基尼系数于2010年超过0.5,已属于收入差距悬殊的国家。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双不均”状况,直接体现在社会各阶层消费结构的重大差异上。通胀对普通民众福利的伤害远甚于对富有阶层的影响。
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体现为食品消费支出价格的变动。对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来讲,食品在消费篮子中的比重,要远超全社会总消费篮子中食品的权重。相对与非食品消费而言,食品消费的需求弹性更小,更具有刚性。当以全社会总消费篮子衡量的通货膨胀进入过高区域时,普通民众承受的价格压力,要远高于官方公布的名义价格水平,所以,最近几年普通老百姓明显感觉到官方公布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偏低,甚至远远低于自己的生活开支增长幅度。
不仅如此,由于食品消费需求的低弹性,通货膨胀带来了普通民众食品需求支出名义水平的上升,还导致普通民众非食品消费支出的压缩。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会持续下降,即食品支出增速持续低于总消费支出增速的。从中国过去的经验看,莫不如是。但是,一旦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这一规律就会在短期内失效,2004年中CPI数据摆脱前5年的零增长,突然跃升至3.9%,结果当年食品支出增速超过了总消费支出的增速。2005年和2006年,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重又被控制在2%以下,这两年的总消费支出增速又恢复到了超越食品支出增速的正常状态。2007年和2008年,中国再度进入高通胀时期,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增速再度呈现了超过总消费支出增速的现象。
通胀刺激富人奢侈消费
再看富裕阶层情况。由于普通民众在高通胀时期压缩非食品支出,被动增加食品支出,在社会总消费支出篮子中,高通胀对非食品支出的压制作用非常明显。但对富裕的高收入阶层来说,非食品支出权重要远超普通民众,而高通胀时期非食品项目需求增速并不旺,因而实际上价格上涨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价格变化比正常低通胀时期更为平缓的现象。例如,在2007年和2008年的高通胀时期,交通通讯服务和娱乐文化及服务的价格增速甚至出现了加速下降的态势,其它的非食品类项目价格增速也是基本保持稳定,并未出现明显上升。可见,高通胀对富裕阶层的影响较小,他们的福利效用水平几乎不受影响。越是富裕人群,食品支出比重越小,非食品支出比重越大,他们的福利效用受通胀水平的冲击也就越低。
不仅如此,通胀还非常有利于刺激奢侈消费。在高通胀时期,普通民众对非食品支出的压缩,非食品需求增速下降,导致其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往往同时伴随有资产泡沫兴起的现象。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双重不均”状况,使得富人阶层在享受着资产升值的好处同时,另一方面同时也享受着价格水平结构性差异带来的好处,即作为富人阶层消费重点的高端商品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因为通胀挤压了平民的部分非食品消费需求,减少了对富人消费需求的竞争)。从消费规模上看,食品消费通常比较平缓。消费支出的增长,在更大程度上是结构改善(品质替代)和价格水平上升带来的名义增长。高通胀时期,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双不均”状况,又使得非食品项目的实际需求受到限制,实际增速下降。因此,过多的货币大部分都流向了资产领域,不可避免导致了资产价格暴涨。资产“泡沫”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财富分布的不均状况。富人在“财富效应”影响下,对奢侈品消费的需求增多。从现实观察看,这几年虽然普通居民一直感觉物价高企,生活比原来更加艰辛,但高档别墅、豪华汽车及其它奢侈消费品的增长速度不但没有放慢,反而呈现十分兴旺的局面。
总而言之,由于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格局,过去快速增长的货币导致了部门间价格变化的不同趋势,食品价格的上涨速度较快,但非食品项目价格则保持稳定,平民承受着更大的通胀压力,富人由于资产增值的财富效应,对奢侈消费的需求反而上升。不同阶层消费结构变化的合成结果是,普通消费需求增长平稳,奢侈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相对于收入和财富分布比较均衡合理的社会,中国消费结构超前的现象,最终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