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北大未名湖畔,朗润园开始显出勃勃生机。漫步其中,红墙绿瓦、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沿着古典中式长廊深入进去,亭台楼阁、春意盎然、可居可游,每一处都令人心旷神怡。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这里是“全世界最漂亮的经济学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在,也是林毅夫理想主义观念的体现。四年前,他告别这里,就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四年后,他即将结束任期,选择回归。
熟悉林毅夫的人,一定会对他的办公室印象深刻:长方形屋子,不大不小,简单朴实。靠近窗户一端,是办公桌,硕大、干净,物放有序。窗台上,摆放着各种奖杯、相框。沿着侧墙,则是一整排书柜,填满书籍,柜阶上、地上,也是一摞摞资料,足有一米高。屋子另一端,却显得与众不同,一个朗润园沙盘模型立在当中,用玻璃框镶嵌起来,十分精致。
回归北大,林毅夫的工作不会比世行轻松。一位学者评价说,林毅夫非常善于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中进行理论创新。对林毅夫而言,最大挑战或许在于,帮助政府为经济改革设计一条切合实际的政策路径。
在经济学界,林毅夫极富传奇色彩,几次抉择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
1952年,林毅夫出生于台湾宜兰,父亲最初给他取名林正义,寄望他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林毅夫从小喜爱历史,常听父亲讲三国,说岳传。由于家境清苦,环境嘈杂,他总是晚饭后马上睡觉,深夜再起来读书,直到天明,并最终考入台湾大学,主修农工专业。
一年后,林毅夫主动退学,转读陆军军官学校,引发当时热议,蒋经国也亲自接见他。1978年,林毅夫拿到MBA学位,并被派往金门马山岗哨,担任连长。在外人眼中,他前途无量。
然而,经过长期思索,抱定回归祖国是历史必然,27岁的林毅夫做出了一个惊人抉择。
1979年5月16日,傍晚,暮色沉沉,上尉林正义悄悄来到海边,脱去外衣,泅渡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抵达厦门,并就此更名林毅夫。
此刻,家人并不知晓,第二个孩子尚在妻子腹中。后来有人问他是不是个狠心的人?林毅夫笑言,“从世俗角度看,或许是。”也有人问他当时是否害怕,林毅夫则表示,“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外人,别人就不会把我当外人。”
在北京西直门一家招待所,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董文俊初识林毅夫,两人聊得很投缘。“第一印象,觉得这个小伙子是正派人,一米八个头儿,长得挺憨厚,说话很有礼貌。”董文俊回忆道。
最终,林毅夫进入北大读书,主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林毅夫当初学习时很勤奋。”董文俊如是评价道,“感觉他心中有一种抱负。”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到北大讲学,林毅夫被学校选派为随行翻译,给舒尔茨留下深刻印象。
1982年,在舒尔茨推荐下,林毅夫获得全额奖学金,飞赴美国留学,师从舒尔茨。在芝加哥大学,林毅夫几乎四年未出校门,提前获得博士学位,舒尔茨称赞其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随后,林毅夫又辗转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当时,几所美国知名高校、世界银行等,都抛来橄榄枝,而林毅夫却再次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抉择:回国。
1987年,林毅夫带着30多箱英文资料,携妻儿一同回到北京。
当时,林毅夫女儿在一篇作文中,讲到回国前,同一个墨西哥小女孩的对话,透露出一些原由:爸爸要带我回国,但我听说大陆很穷,有点犹豫,但布兰德却说,至少你还有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可以回去。
回国后,林毅夫再次面临抉择:当官,还是做学者。林毅夫坚持理想,选择后者,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潜心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峰评价道:他并没有担心弄脏名校毕业的“白手套”,他把“白手套”留在了芝加哥。
1994年,林毅夫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此后十余年间,他一直在此教书。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评价说,林毅夫是一个拥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梦想的人。
朗润园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华山论剑”地,学术氛围宽松。一大批优秀经济学家,如易纲、周其仁、胡大源等,虽观点不同,但各领风骚。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表示,“林毅夫颇有点儿当年蔡元培的气魄,能把不同背景、不同观点、不同脾气,甚至不同年龄的人笼络在一起。”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逐渐成为高级智库,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林毅夫也表现出学者特有的商业气质。当年的朗润园,破破烂烂,林毅夫亲自扒上墙头,独具慧眼,相中这块宝地。此后,他又到处游说,筹集资金,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甚至连他的哥哥,也成为私人捐助者之一。
“林毅夫从来不管我,而是想办法给我去找钱、接项目、拉赞助。”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表示,林毅夫有一种长者之风,让大家觉得很舒服,都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
然而,在个人经济上,林毅夫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当年回国时,因为不能分到房,他无奈放弃北大任教。每次出国前,他总是抓紧时间,花10元钱理发,并在课堂上和学生开玩笑:国外剃个头要10美金,太贵了。林毅夫不善于理财,而是更多复制上一辈经验,“赚了钱就买房子,老了以后租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