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周四在第37届国际证监会组织年会上表示,虽然高频交易在技术上可以提高市场的效率和流动性,但是否能够巩固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理念这一关键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因此,“现在还不是引入高频交易的成熟时机”。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有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股市总体成交量中约有70%通过“高频交易”完成,而进行“高频交易”的机构数量仅有2%。市场普遍担心“高频交易”一旦程序出错或人为疏忽都有可能对市场走势造成灾难性影响。对此,吴晓灵也表示,她对“高频交易”的顾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频交易都是基于计算机的判断,当交易速度提高到毫秒甚至微秒的时候,这种判断难以体现出市场专业人士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分析;二是高频交易可能会陷入一场追求高额交易量的恶性循环,因为交易机构为提高交易速度,进行计算机升级换代,增加费用,导致这些机构为了降低费用就要追求交易量。
吴晓灵强调,从理论上讲,一种交易方式的引入应当首先考虑其在市场价值理念形成方面的影响。“应提出切实的监管措施,限制交易频率,我认为是必要的。”她说。
此外,吴晓灵还谈到了另类交易所的问题。她指出,另类交易所在功能上和场内交易所有交叉点,但也不完全相同:一方面,另类交易所主要服务于大型机构,而场内交易所却面向所有投资者;另一方面,另类交易所存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由于信息无法及时向公众开放,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据了解,与传统交易所相比,另类交易所具有隐蔽、高效、成本低的特点,而另类交易所的崛起,导致传统交易所在股票市场上的收入逐渐减少。为此,不少场内交易所试图通过合并提升竞争力。“场内交易所合并之后,仍然需要考虑交易所合并带来的妨碍交易因素以及设置相关的条款对它进行限制。”吴晓灵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