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这门生意就是这么奇怪,“踏踏实实”不用杠杆,经营风险反而越大。原因很简单,每个公司(银行)运营产生成本,员工、场地、市场宣传开发、税收……都要摊到放出去的贷款利息上。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许多的温州家庭都在房子上赚过钱。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银行规定的首付款一般是20%,我们用100万撬动了500万的生意,假如600万卖掉房子,实际上自己的钱已经翻倍。
这背后,就是金融杠杆的作用。1块钱能做5块钱的生意。
从杠杆使用的角度看,小额贷款公司的牌照在金融生意里属于限制较多的一类。根据银监会和人行的联合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向外借款,不能超过资本净额的50%。也就是说,如果选择开小额贷款公司,1块钱最多只能做1块5的生意。
当然有人可能会想,1块钱就踏踏实实做1块钱的生意不是挺好吗,干嘛非要想做10块钱生意呢?
金融这门生意就是这么奇怪,“踏踏实实”不用杠杆,经营风险反而越大。原因很简单,每个公司(银行)运营产生成本,员工、场地、市场宣传开发、税收……都要摊到放出去的贷款利息上。同样的生意,如果不用杠杆意味着摊到每1块钱上的成本更高。而贷款的价格(也就是利息)是根据风险定的,“一分收益一份风险”。
与小额贷款公司相比,典当行的牌照稍微好一点,1块钱最多可以做2块钱生意;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则1块钱最多可以做10块钱的生意。最好的牌照是银行,1块钱能做十几块钱、最多二十几块钱的生意(根据每家银行拥有的各种资产的风险权重不同而不同)。
试想,一个是一门1块钱当1块5用的生意,另一个1块钱当十几、二十块钱用的生意,你会选择哪一项?这就是为什么一提“温州金改”,人们最关心的是小额贷款公司是否能升级成为村镇银行。
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用1块钱去做10块钱的生意,另外9块钱的提供者必然要有控制风险的手段,否则经营者必然无忌惮地冒险——因为赚来的钱都是自己的,亏掉的钱都是别人的。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升级成为村镇银行还没有实际上放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由民营企业大股东控制村镇银行,成为“提款机”怎么办;如果由地方政府委派的管理层控制,成为补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国企窟窿的“钱袋子”怎么办;如果仍然保持目前商业银行发起并兜底,多半会照搬上级商业银行模式,又与商业银行多设一个分支机构无异,难以达到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改革目的。
放眼整个金融领域,控制杠杆风险手段最常见的是三种。第一种是大商业银行模式,通过资本充足率、拨备、流动性管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等一系列指标组成的一整套复杂系统去管;第二种是期货交易所的模式,你自己的那1块钱做保证金,如果亏损超过了1块钱就立刻不让你玩了;第三种是银行放房贷的模式,经营者(也就是买房的人)承担无限责任。
在前两条没法奏效的情况,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第三种模式:用合伙人制搞小银行,经营者及大股东在持股的同时个人承担无限责任。这样既有利于打消拥有实业的民营企业家利用控制银行的能力给自己的企业输血的动机,并督促他们从实业家向银行家转变;又能帮助银行家抵御关联股东或者地方政府要求放贷的压力;还可以吓退一批嘴上喊着“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实际意在“先骗块银行牌照下来再说”的投机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