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的当下,温州草木皆兵。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温州要建纯粹的民营银行、温州第一家上市公司浙江东日股票连续猛涨过月、华融资产三次变卖股权未遂……表面看来,以上毫无关联,实则皆与温州银行关系密切。
华融三卖股权
“现在已经有新的受让方了,很快就会公示,并向股东大会提出申请。”华融资产相关人士承认。
他说的,就是自5月3日起,挂牌期至5月30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转让的华融持有温州银行的7.09%的股权,转让股份为106997732股,转让价3.82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这已经是华融资产从去年11月份以来,半年内第三次挂牌转让温州银行股权。去年11月,华融资产以4.25亿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首次挂牌,转让该部分股权,结果流标;同年12月19日,再度在同一交易中心挂牌转让,挂牌价调低10%至3.82亿元,二度流标。此次转让,亦是第二次挂牌的价格。
华融自2006年购入温州银行8363.7万股,到此次卖股前,一直稳坐温州银行大股东的头把交椅。作为一家收购并经营不良资产、债务追偿等资产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华融为何一定要抛弃温州银行股权?为何三次挂牌甩卖?
持有温州银行3000万股权的一位股东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变卖股权,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现有资金遇到困境,一是当下有了更好的投资渠道。
“除了温州银行,华融还持有湘江银行50.98%的股份,按规定是不允许的。”华融资产项目组的相关人士说。
据记者了解,银监会2010年4月曾下发一文《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主要股东资格审核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同一股东入股同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超过2家,如取得控股权只能保留其中一家。
温州银行的一位高层则认为,华融此举是为其公司经营脱困之举,此前华融吞下了太多的不良资产,如今大环境极为恶劣,加上温州现在正处于金融危机与信任危机并存的双重困难下,甩掉所持股份换取巨额资金能缓解不少压力。但温州银行毕竟是地方财政控股的银行,上市预期在即,所喊股价居高不下也不难理解。
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温州人氏老总认为,华融在温州银行没有绝对的控制权,温州银行在公司治理、剥离不良资产、内部架构重构、业务转型、资本充足率等等问题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加上金融改革试点,温州民间资本正在极力奔走,准备筹建民间资本发起、主导、经营,自己享有自己风险的纯粹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如华侨银行、温商银行等。如若成功,温州银行上市将会遥遥无期,华融此时撒手不失为明智之举。
神秘接盘手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公告显示,华融资产此次股权转让,报名最终截止时间为5月30日,若在此期间未征集到合格意向受让方,期限将顺延四个周期,每个周期五个工作日。
截至理财周报记者发稿前,该交易所并未发出顺延期限的通知,转让方与受让方对此笔交易的诚意表露无遗。
市场炒得最热的接盘手,莫过于山东龙口广源贸易有限公司。相关人士透露,该公司在挂牌结束前曾向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提交申请,竞购该部分股权。
据了解,广源贸易是一家食品加工、包装、化工原料、建筑材料、日用百货、销售的公司,该公司名不见经传,但实际却掌权着一家上市公司朗源股份(300175,股吧)。
2011年2月15日,主营果品加工的朗源股份登陆创业板。该公司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朗源股份总资产7.036亿、净资产1.86亿。截止到2011年底,广源贸易持有朗源股份9377万股,占总股本的39.84%,是其第一大股东。广源贸易的实力不言自明。毕竟,华融开价3.82亿元的现金,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确实是不小的一笔数目。
十大股东年年不同
诚如华融所言,交易成功后还需要股东大会批准。不管最后花落谁家,2012年的年报上,温州银行前十大股东的名称怕是又要重写了。
温州银行的官方网站上,晒出了该行2003年到2011年的年报。而在这9期的报告中,理财周报记者发现,每年的前十大股东名称都会发生变化。股权转让如此频繁,城商行中也是数一数二。但唯一不变的是,温州市财政虽然股本比例不高,但被公认为拥有实际控制权。
值得提出的是,温州银行的股东中,浙江东日,即温州第一家上市公司,自2005年起便赫然名列其中。与广源贸易相同的是,浙江东日主营项目中也有贸易业务,不同的是,前者是民营公司,而后者则是国有法人公司,主营业务还有房地产等实业投资。在温州金融危机和全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当下,2011年持有5.17%股份的浙江东日也明确表示,暂时没有增持温州银行的打算。
坊间也有声音传出,温州银行吸收更多的民营资本进来,金融改革试点之后,大有向民营银行转制的可能。对此,温州中小企发展协会会长周德文表示,那只是部分人的一厢情愿,温州银行没到扶持无望的地步,政府不会轻易放弃,只不过,不管将来形势如何,它都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任凭股权转来转去,股东大会的决定才是一锤定音。温州银行一位金融事业部的老总透露,温州银行决意找一个境外战略投资者,最近正在分别与澳大利亚、台湾来的客户商榷,目的就是引入外资,提高管理水平,早日实现跨区域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