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天傍晚突然打出降息组合拳,多少令国内外市场人士“措手不及”。此前一周,市场的普遍揣测还集中于央行可能会再次“降准”,由于揣测落空,外加多重因素重叠引发市场不安,导致本周沪深股指出现恐慌性暴跌。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央行降息虽说突然但动作柔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无非微调了0.25%。
官方媒体将央行此举解释为“稳增长”的实质性举措,是货币政策宽松的新动向。《华尔街日报》强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引起全球连锁反应,央行降息向外界传递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避免经济继续下滑的清晰信号。更有外电认为突然降息意味深长,预定于明天发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很可能比4月份还要难堪。
这是央行三年半来首次降息,而今年以来,央行已两次“降准”。甭管国内外舆论对央行降息的动机作何评论,有两条已可肯定,那就是国内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确超过了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乃至今春全国“两会”的预计,否则,温总理也不会重提“保八”;还有,“降准”是运用从量手段增加货币投放量,降息则是运用从价手段降低企业信贷成本。后者力图把两次“降准”新增的流动性尽快“赶”到实体经济的笼子里。
都说实体经济缺钱,但这个说法过于笼统并常常误导市场尤其误导舆论。前期经两次“降准”银行流动性已明显增加,但4月份的放贷量并未明显增加。5月份的放贷额虽说最快明天公布,但估计也乐观不起来。这是因为,实体经济中的新兴产业经济并不缺钱,相反银行行长们还反复排队造访这类企业力图把贷款送上门,真正缺钱的是实体经济内的传统产业尤其是面临产业升级的落后产业。这些落后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大体只有5%甚至更少,就算央行接下来继续加大降息力度,这些企业也无力消受所谓的“低息贷款”,何况,贷款利息早些年就实行了“允许上浮”政策,国内没有一家银行向企业放贷是老老实实按央行规定的基准贷款利率操作的,除非是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性放贷”,但那是“政治行为”而非银行的“市场行为”。
鉴于新兴产业不缺钱,但其要“做大做强”到足以抵消传统实体经济的萧条对“稳增长”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具可能性,据此可提前判断,央行的降息举动对“稳增长”的作用更多表现为心理层面的安慰,至多是“稳增长”可采取的外围举措罢了。真要解决“稳增长”这个大问题,最起作用的非大幅降低中小企业税负尤其是费负不可。而恰恰在这个关键环节,决心和实际举措令舆论一次次失望。
就本次降息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更大的看点是银行吸储大战将打得更加激烈。这次降息全称应该叫做“非对称性降息”,因为央行同时宣布,存款利率上限可增加至1.1倍,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则扩大为0.8倍,于是有舆论赞誉此举谓央行终于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笔者以为,这一看法明显过于乐观。
笔者承认,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在国内是第一次,但在此之前,存款利率不准上浮,谁上浮谁受罚的禁令早就行同虚设。否则,如何解释银行以超过基准存款利率一倍以上的“现付利息”向储户“直接借钱”的违规吸储会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
至于贷款利率下浮,表面上中小企业能直接受益,实际操作时,没有一家中小企业能享受这样的“纸面优惠”。对于传统产业内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前文已做了简释,除企业贷不起外,银行也不屑于放贷,否则风险太大;对于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在于这类企业往往缺乏相应的信贷抵押物,尽管银行行长们 整天围着它们团团转,但真要放贷时,利率还是“从高不从低”,还是采取选择性放贷。
据笔者了解,眼下一般企业的真实信贷利率都在10%以上,随着存款利率允许公开上浮,在银行利润大头仍然依赖存贷利率差的现状下,银行之间的吸储大战,很可能立即进入“白刃战”阶段。就此,储户能多获点蝇头小利,而利率市场化再迈“探索步”也值得舆论肯定,但它对“稳增长”的实际效果,乃至能否最终促进“利改”加速推进,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