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闻网4月16日电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如何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让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促进陇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本次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热点。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作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艺术是否魅力仍在?近日,记者走访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时发现,文化部门虽然不遗余力地抢救,但因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保护和传承工作仍难如所愿,大量的民间艺术面临消亡和失传的危险。
民间文艺极其丰富
二十年前,陇原大地上的人们都会为精致的窗花和剪纸而惊叹,但今天,你只能看到满墙的明星贴画。每年端午前后山间田埂漫来的花儿声、村头动听的二胡音乐,如今已悄然远去,CD机里传出的大多已是流行歌曲。
种种迹象,让人禁不住困惑:民间艺术是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著名民俗学家、兰州大学教授柯杨认为,甘肃遍地都是精湛的民间艺术。他说,甘肃的民间艺术到底有多少种,估计谁也说不上来。河州花儿、土族格萨尔、泾川西王母信俗、秦安小曲……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在民间仍然广为人知,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为了摸清“家底”,从2004年开始,我省开展了历时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省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075条,初步确立了非遗项目4133项,囊括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岁时节令等16大类,其在我省86个县区90%以上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
去年11月,文化部公布了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省共有6个县的7个项目上榜。分别是和政县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武山县书画、秦安县秦安小曲、华亭县曲子戏、清水县轩辕鼓舞、秦安县王尹乡麦秆编,这些县(乡)将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曾有过辉煌,但多数时候是沉寂的,就这样起落兴衰,虽经历了许多风雨,好多民间文化艺术像和政花儿一样始终顽强地生存着,至今绵延不绝。”谈起这些,花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金山感慨地说。
参加本次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平提出,金钱之外,还有爱心,更有文化。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成为建设文化大省不可多得的资源和财富。
传承断档缺钱缺人
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巨变,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许多乡土文化正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加之后继乏人,本已脆弱的民间文化艺术生存现状更是堪忧。
穿过一道道田埂,和政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蒋胜利指着一位正在田地里干活的老人说,他叫李志华,是当地最好的民间艺人。听说记者一行是专程来村上听戏曲的,和政县达浪乡李家坪村爱好戏曲的村民们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将记者带到村子上一个小卖部,弹唱起了原生态的眉户戏。这里,也是他们常常聚集交流的唱戏场所。
村民告诉记者,前二十年,这里的人都会哼几句眉户戏,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已经很少会唱了,年轻人更是听都不去听了。一番感慨过后,和政县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的蒋胜利神情严肃地说:“我现在最焦心、最担忧的就是传承问题,传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靠一两个戏班子,一个村、县来做,难!靠几个传承人做,更难!”据调查,目前李家坪村面临的问题在各地各艺术门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死了一个人,绝了一门艺”,马金山对这种可能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他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可以教,可真正肯学的人还是太少!为了传承花儿,7年前他办了一所“花儿学校”,最高峰时学校有120多人,现在只有70多个学生。截至目前,办学已经花了8万元左右。年近古稀的马金山如今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肺病,对于教授花儿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了解,现在花儿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口传为主。马金山曾出过关于花儿演唱的书,但是花儿的一些演唱方式和演奏方式是无法通过书籍来传承的。由于连基本的录音设备都没有,因此花儿的传承和创作这些年来几乎没有进展。
蒋胜利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前途也表示了担忧,他说,除了缺钱,还缺人。大多数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都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活动,现在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农历正月初五、初六村民就开始大量往外输出,这直接影响着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再加上现代新型传媒的冲击,好多年轻人喜欢在家看电视、上网,都不愿意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经济条件好的村,群众的参与性反而降低了。
扎根民间推陈出新
“别让它们在我们手上断了‘根’”。柯杨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间文化是历史的延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和拯救这些文化,实际上就是在保护我们文化的根,即便是从文化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应该主动保护好文化源头,因为一种文化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能复活。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人到这个“抢救工程”中来,为保护、衍生现代文化成果的原生态部分,尽自己一份力。
保护民间艺术,不仅政府要加大力度,重要的是让民间艺术真正成为活跃在人民中间的艺术,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蒋胜利介绍,从2008年开始,省上拨付10万元,用于和政县花儿艺术学校的办学、教材购置、传承人的保护等工作,2010年省文化厅拨付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70万元,每年县上自筹25万元用于和政秧歌汇演,促进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蒋胜利认为,要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必须多举办民间艺术培训班和演出活动,推出新人、新作,提升民间艺术在广大群众中的知名度。
他说,民俗艺术有句行话叫“交给孩子们才是最好的传承”。因此,要多组织民间文化进校园等相关活动。
据了解,为了让和政花儿、秧歌等民间艺术文化得到保护,和政县把文化的发掘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结合起来,促成经济与艺术的联姻,达到更好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对此,和政县正在谋划利用“松鸣岩花儿会”申报“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支持项目”,以寻求花儿的发展出路。柯杨说,和政县的这些做法值得获得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甘肃省其它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