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同仁堂1993年在中国香港开设内地之外的第一家药店,迄今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66家零售终端。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中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同仁堂1993年在中国香港开设内地之外的第一家药店,迄今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66家零售终端。经过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多年发展之后,这家老字号寄望未来几年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市场取得突破,加快在境外开店的速度。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国药(香港)集团公司总经理丁永铃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接下来同仁堂海外发展的难度将增大,但公司知难而上,以文化先行的策略,向外介绍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也会扩大投资领域,并考虑适时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同仁堂在海外的发展。
2011年,同仁堂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63亿元,实现总利润13.16亿元,同比均增长26%。丁永铃领衔的国药(香港)集团公司是同仁堂在海外发展的主要平台。根据同仁堂的规划,公司希望在2015年将其境外销售终端的数量增加到100家,使其出口创汇额翻番达到5600万美元,继续保持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同仁堂在海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通过进出口代理公司向国外出口优质中药产品。改革开放之后,同仁堂于1993年首先在香港开设了一家药店,店铺前经常排起长队,显示了这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的价值。
在2011年之前,同仁堂在境外的零售终端不足50家,如今这一数字为66家,显示其海外发展正在加速推进。而同仁堂的目标是到2015年在境外开店100家。丁永铃说:“这实际上意味着未来3年在开拓新市场难度增加的背景下,增开新店速度还要加快。但按照目前的进展来看,我们开100家的目标可以实现,我有信心。”
丁永铃说,同仁堂还计划在海外扩大投资领域,在医疗服务、养生保健、学术教育、御膳等领域进行有益的尝试,并适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海外发展。
同仁堂一直在加强自身的管控和生产流程标准化,下属公司根据相关国标、行业或企业标准建立修订了74种辅料、110种原料、71种成品的质量标准。与此同时,同仁堂也在加强对采购渠道和供货商的管理。同仁堂计划未来对境外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家自有销售终端实施联网管控,在境外建立国际标准的产品检测中心。
同仁堂在香港建立的研发生产基地2006年底落成。这也是同仁堂在北京以外的第一个中成药和养生保健品生产研发基地,也是香港为数不多通过特区政府卫生署优良生产规范(GMP)认证的中药生产设施之一。
在同仁堂的规划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在境外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同仁堂博物馆,向世界各地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精粹。
丁永铃说,中国周边对中医药文化认同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是同仁堂海外发展的首要市场。同仁堂希望在未来3年内在欧美、中东和日本等市场取得突破,但预计开拓这些市场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差异,当地的顾客对于中医药缺乏认识和了解,而同仁堂希望发展,必须“文化先行”。
丁永铃说:“同仁堂的店铺既是经济实体,也是文化载体。”
中医药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往往带有一层神秘色彩,一些人在实际生活中有所接触,切实体会到其疗效,但由于对中医的体系缺乏常识,说不出所以然,所以认为其“神奇”;另一方面,这种“神奇”也在陌生的文化体系里产生与常识不符的感觉,加上一些鱼龙混杂的市场现象,很容易让人对中医药产生偏见,不少从未真正接触过中医药的人仍简单固执地称其为骗术。
丁永铃说,虽然澳大利亚也是西医为主流的市场,但同仁堂在那里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绩,这其中口口相传建立的认可度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名被确诊为不孕症的俄罗斯女性在澳大利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同仁堂的医师,结果两个多月后成功怀孕,从此乐得向人推荐同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