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诞生至今,短信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短短两三年内,微信、微博等OTT业务的迅速崛起,令短信遭受巨大冲击,前景堪忧。
2011年,短信曾一度达到顶峰。统计显示,仅除夕当天,北京和上海的短信量分别达到了10亿和15亿条,较2010年涨幅超过了12%。
没有人想到,急转直下的时间来得那么快。
2013年,由移动用户主动发起的点对点短信量加剧下滑,规模达到4313.4亿条,同比下降13.7%。相反,移动互联网流量达到132138.1万GB,同比增长71.3%。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信是否还有存在必要?
著名电信专家项立刚,昨日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认为,目前来看,微信并不能完全取代短信,二者仍有差异。他表示,在不少用户心中,短信比微信更为正式,短信意味着对方一定能收到,但微信需要网络环境,有时不能及时收到或回复。
同时,微信的内容也与短信有所不同。现在,用户收到的很多微信,很多内容并非“点对点”发送,而是朋友圈新闻、热点的分享。而短信的内容,则几乎是“点对点”,针对性较强。
最重要的一点,短信可以向任何陌生人发送,范围更广;而微信只能成为好友后,才能发送信息。
深圳市通信学会秘书长李银松对短信也持相同观点。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说,短信发送量每年呈10%~20%的下降趋势,但在3~5年内,短信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微信的确会替代短信的一部分功能,但说短信消亡还为时过早。”李银松举例说,在企业用户方面,如银行的短信通知,微信仍然无法代替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