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A股市场已经陷入连续的深跌局面,而创业板上的科技公司首当其冲。中概股中,有14支个股的跌幅超过10%,其中网秦跌幅接近20%,最后仅有一嗨租车和新东方两只股票有着不到1%的涨幅。
腾讯科技 纪振宇 7月8日硅谷报道
中国科技股正在遭遇一场不断蔓延的灾难。
继前一日的股价暴跌后,在美国上市的在高科技公司于北京时间昨日晚间开盘后再次崩盘,有三十多只股票下跌超10%,部分甚至超过了20%。
在昨晚开盘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500彩票跌幅达到26.48%,人人跌幅达到19.95%,聚美优品跌幅为18.85%,网秦跌幅达到17.02%。
阿里股价一度下探至76.21美元,创造了该公司去年IPO以来的最低记录。
与此同时,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开盘时同样也在下滑,苹果、微软、谷歌(微博)、亚马逊、Facebook等科技股,虽然未像中概股一样暴跌,但基本也都保持着1%-2%左右的跌幅。
截至北京时间7月8日凌晨1时,道琼斯指数跌幅为0.29%,纳斯达克指数跌幅为0.73%,中概股中盘中跌幅最大的股票有:500彩票网(跌27.74%)、网秦(跌23.83%)、聚美优品(跌20.95%)、迅雷(跌19.26%)、搜房网(跌18.51%)、58同城(跌17.64%)等。截止到盘中,跌幅超过10%的中概股多达30多只。
盘中过后,美股出现逆转走势,道指收盘上涨0.53%,纳斯达克指数上涨0.11%,标普500上周0.61%,苹果、微软、亚马逊等科技股虽然未出现上涨,但跌幅已缩小至0.5%以内,苹果跌幅0.28%,微软跌幅0.19%,Facebook下滑0.38%,谷歌、亚马逊甚至出现了小幅上涨。
但中概股的运气显然就没有这么好,虽然比开盘、盘中时的情况要好,但依旧有14支个股的跌幅超过10%,其中网秦跌幅接近20%,最后仅有一嗨租车和新东方两只股票有着不到1%的涨幅。
北京时间7月7日,国内A股市场已经陷入连续的深跌局面,而创业板上的科技公司首当其冲。
中文在线开盘即跌停,乐视网、万达院线、汉王科技、科大讯飞等在开盘挣扎了一段时间后也陆续跌停。光线传媒、用友网络、鹏博士、中青宝等则因临时停牌躲过一劫。
港股的科技公司也未能幸免。金山软件,阿里旗下的阿里健康和阿里影业等跌幅均超过10%。为稳定股价,金山软件、天鸽互动宣布实施回购股票。神州租车提交的资料也显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陆正耀在7月2日购入公司180万股普通股票,总价约2854万港元。
对冲基金或为幕后主导
美股开盘后多支中概股遭遇“血洗”,尤其以不久前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跌幅最大。截至当天收盘,奇虎360、乐逗游戏、陌陌等跌幅都在5%以上。
有观点认为,近期多达23家中概股寻求私有化摧毁了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信心,导致很多基金不看好中概股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减持或不敢长期持有。
旗下管理资产近5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的一位分析师对腾讯科技表示,这一轮中概股暴跌主要是对冲基金等机构在市场中抛售,原因是认为中国A股的行情不乐观,导致投资者认为此前宣布私有化要回归A股的中概股的计划“泡汤”。
根据美国证交所公开文件显示,截至第一季度末,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持有超过200万股奇虎360股票,持股比例近2%。另一家公开上市的对冲基金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第一季度的13F文件显示,其持有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唯品会 等股票。
在此轮A轮连续走低行情之前,包括奇虎360、陌陌等在内的多支中概股宣布私有化,外界普遍解读为这些中概股认为国内的行情对其估值更有利。但在中概股集体宣布私有化后不久,国内资本市场却“出人意料”地出现大跌,令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遭遇“尴尬”。
实际上今年以来,中概股在海外资本市场上的总体表现不错,根据彭博的数据显示,彭博中概股指数在过去12个月上涨32%,而同期上证综指则上涨149%。
上述分析师认为,中概股今年的上涨行情,多数都是机构在“押注”中概股私有化所推动,一旦“私有化事件”发生变化,则下跌在所难免。从7日的中概股下跌行情中也能看出,此前宣布私有化或存在私有化可能的中概股跌幅较大,而没有宣布私有化或私有化可能性较小的中概股,如市值较大的阿里巴巴、百度等跌幅并不算大。
除了中概股自身的影响因素外,整体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中概股的走势。由于受到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7日美股市场出现整体下跌,科技板块也是重灾区之一,市值最大的几家科技公司,如苹果、微软、Facebook、亚马逊等均出现下跌走势,几乎无一幸免。
高盛集团投资管理部一位分析师对腾讯科技表示,无论是国内资本市场环境还是外围市场对中概股都不利,遭遇大跌也就不难理解了。
“两边都是危机模式,中间的自然不行了。”这位分析师说。
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这可能是美国在有意做空中概股,美联储加息,借助希腊危机的风波,夸大中概股的风险,从而引发这一轮中概股股价的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