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中国的成就,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无论用购买力平价还是汇率换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一,应是很确定的事。而此时更需思考的是,每年产出如此大的经济规模,能带来多少国民财富与幸福?
从分配的角度,如果每年新增经济价值的分配更多倾向政府与企业,则国民收入的提升将低于GDP的增速;如果财富分配的逻辑更倾向既得利益群体,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则大多数国民的幸福感并不会增强,甚至会有焦虑和挫败感。
从生产的角度,如果在产业选择上更多依靠资本而不是劳动力,或者虽然依靠劳动力,但是在产业链上总是处于下游,当“装配工”和“搬运工”,则国民财富的增长很难得到保证;如果为了产出的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法计算的“污染存量”就会遗留下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财富就会减少;更有甚者,如果是用重复建设、跑马圈地和“马路拉链”的方式形成GDP,这些增量都很难转化为财富的存量。就如同桥建了倒塌,倒塌了再建,每次都产生GDP,但真正的财富并没有多少。
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增长并不快,但财富的积累并不慢。除了它们有很多海外投资收益外,与它们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性和财富转化程度高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只有那些有效的、有价值的、能顺利流通的产出,才能转化积存为社会的真正财富。只有那些能被善待和精心维护的东西,升值的空间才能更大。如同两个花园,一个好好打理,一个非常粗放,价值差异会越来越大。
在中国GDP总量高速成长数十年、即将称冠于世时,是到了仔细思考经济的成长方式、财富转化效果、社会和谐度、国民幸福感、环境友好性、公共服务满意度等的时候了。要从关注GDP这一增量、流量的增长,更多转向促进财富存量(包括国民财富、环境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否则,离“世界第一”越近,我们内心可能越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