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在5月10日的发言,却在两天后急速发酵。
5月10日,中信证券(600030.SH)董事长王东明参加清华五道口金融全球论坛发言时,谈到目前金融机构整体服务能力不强,但金融机构盈利却非常高时,举例谈到“像工商银行杨凯生行长说,有人说工商银行要报出来税后利润两三千亿时,全国人民都会骂”。
这句一时的“快语”,却在5月12日由于中信证券内部一则处罚通告,随之成为舆论焦点。处罚结果在中信内网通告,王东明被罚两个月工资。按其去年583.43万元的年薪计算,这笔罚款近百万。
随之,工行因此取消中信证券的优先股承销合作等传言也在市场上弥漫开来。
喧嚣背后,实际上是长久以来的直接融资困境。
如果翻看王东明在五道口金融论坛的发言实录,可以发现这句“快语”的前后文语境,是在阐述长久以来融资结构与金融效率的问题。
2012年底,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为42.3%,不仅低于美国(87.2%)、日本(74.4%)、德国(69.2%)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66.7%)、印度尼西亚(66.3%)等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失衡,使我国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客观上也加重了实体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居民投资渠道有限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失衡一直处在加强的趋势。
2007年至2012年,银行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由53%上升至76%。还有一个数据曾经引人关注,曾经打开证券期货机构创新大局的证监会前任主席郭树清,曾经说过中国证券全行业总资产不到高盛的三分之一,净利润只相当于摩根士丹利一家公司。
这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悬殊、国内券商体量与国际体量的对比,背后都是直接融资长年偏低的投影。
王东明的“快语”,只是近年来对于这种融资结构扭曲现象无奈的一个代表。
这带来的影响并不仅是券商的弱势,比如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五道口金融论坛上的发言就指出间接融资比重偏高,会导致融资成本畸高,会扭曲金融体系,进而扭曲实体经济。大型公司的财务公司本来是司库职能,也加入到片面追逐利润的大潮中。这实际与王东明“快语”的前后文语境是一致的。
对于直接融资的主力资本市场而言,间接融资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配置低效,而且其潜在风险也对资本市场有极大的溢出效应。因为虚假的无风险利率高企,会使得股票的风险定价陷入难处。
而各种围绕银行独大、间接融资比例畸高的纷纷扰扰背后,一个新的改革机遇或已出现。
在5月9日发布的新国九条中,着重提出要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而这种改善融资结构的机遇,也需要资本市场本身的机制改革优化来实现,资本市场本身要优化定价机制,恢复市场公信力,才能担当起金融改革和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