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产组合中的稳定器,债券基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配置品种。但由于该类基金去年的整体表现差强人意,持有人似乎渐渐失去了继续持有债券基金的耐心。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速下滑、通胀回落、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持续回暖,债券基金也迎来了小阳春。
截至5月23日,今年以来中债总财富指数已累计上涨4.80%,而同期的上证综合指数、沪深300指数、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则依次下跌了3.85%、7.79%、7.93%,和0.65%,股市和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重现。
基金收益方面,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依次为-3.68%、-4.13%、3.27%,和1.90%。不难发现,截至目前债券基金在所有类型基金中表现最优。进一步来看,债券基金中的纯债基金、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均值分别为3.83%、3.42%,和2.76%。可见,纯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在三类子基金类型中是最高的。这是由于,纯债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各种债券,除了个别基金持有较高比例的可转债之外,其余大部分纯债基金基本不会受到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在今年“股弱债强”的市场中,纯债基金表现最优也在情理之中。
就目前来看,债券市场回暖能否持续也许是基金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债券市场未来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债券基金具有较高的配置价值。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债券市场将持续走牛的原因。
首先,经济持续下滑、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目前国内整体经济状况偏弱,经济增速缓慢下行,通胀温和,因此持续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已逐渐成为市场的共识。一些迹象表明,货币政策已经出现了微调。例如,今年1月份,央行适时推出了面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政策,消除了货币利率在短期内蹿升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行业的持续萎缩无疑将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压力。如果经济下滑的趋势长期持续,甚至超过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底线”约束,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将有望出台。在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低。
其次,《通知》出台有利于非标资产回流至债市。去年债券市场萎靡不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非标业务的非理性发展。实体经济旺盛的融资需求通过非标业务模式得到满足,并独立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不仅加大了监管难度,而且分流了大量本应投资于债券市场的资金。此外,由于非标资产的收益率普遍较高,间接导致短期资金利率虚高,同时也推高了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这也是近期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增长较快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年初以来,央行对非标资产风险的监管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各银行非标业务的发展也逐渐放缓。5月16日,央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127号文,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各项交易的业务实质归入基本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实施分类管理。金融机构于127号文发布之日前开展的同业业务,在业务存续期间内向央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管理状况,业务到期后结清。简单来说,《通知》下发后,银行将不得不进一步压缩非标资产配置,资金的挤压效应将使投资非标的资金回流到债券市场,从而放大对债券资产的配置需求,推动债市的进一步上涨。
与此同时,在非标资产逐渐厘清之后,资金利率倒挂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随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回落,超高的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也将逐渐下滑。基金投资者可以考虑将部分资产从货币基金转移至债券基金,获取更高收益。
另外,海外投资者对境内债券资产需求不断增强。我们知道,海外投资者一向对预期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有较大的配置需求,而海外超宽松的货币市场环境,导致其债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显著低于中国的债券收益水平。因此,对于海外投资者(尤其是养老基金等中长期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我国的债券市场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
此外,中港基金互认已在多方面达成共识,双方的讨论已到最后阶段。在互认安排下,资本的双向流动逐渐放开,专注投资于内地债券市场的债券基金将有望迎来更多的、来自海外的申购,成为最受益的基金品种之一。
随着我国资产项目逐步开放和汇率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不断加快。而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将进一步推高海外资产对境内固定收益投资的需求。
综上,海外资产的配置需求将为内地债券市场带来空前的机遇,基金投资者可以借助债券基金享受这场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