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净值家庭的可投资资产总量在2013年已经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高净值家庭被定义为可投资资产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接近300万户,占中国家庭总数的千分之四。正是这千分之四的家庭占据了占据了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的一半以上,而这千分之四的家庭也是过去三十年财富快速积累过程中的主要受益者。
中国过去的个人和家庭财富积累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最早是上个世纪80年代,商品贸易者等个体经营是第一批发家致富的群体,即所谓“个体户”;随后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人群利用价格双轨制进行商品贸易活动,这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官倒”。90年代,市场经济到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对外出口贸易的从业者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了财富积累并在随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占GDP总量的30%多一路上升到60%多。而进入2000年尤其是200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改革的推进,使得再没有什么比房地产投资和煤炭采掘更加容易积累财富的行当了。
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就是中国人财富积累的节奏,它带有明显的时代轮动,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而商品社会中的个体,或者是高瞻远瞩,或者是误打误撞,跟上这个节奏的,财富得到了迅速的积累,而错过了,即使曾经富有过,也就会被远远的甩在后面,那些“万元户”、“百万元户”,他们曾经有钱过,但现在看起来没那么有钱了。所以,对于发家致富,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通胀高企,那曾经的20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那曾经的20年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财富人群,他们往往藐视投资风险,直奔投资收益,在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时代里,最大的风险不是“犯错误”,而是“被落下”,他们的内心一直有一种不安全感在鞭策他们:我今天是有钱人,我明天还是有钱人吗?在我们接触过的财富人群中,很多人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开口就是年化20%以上,他们认为,一个低于20%的投资还有什么好做的,他们身边有大把的机会可以挣到这个收益。显然,这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财富积累的阶段——我要积累,我要有更多的钱!似乎“有更多的钱”才是财富管理的终极目标。
现在,中国的外部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结构转型逐步推进,新的经济增长与新的增长约束正在改变中国根本的生产结构,环境能源人口和外需都在制约着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经济。显然,如今的钱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好赚了。许多经济信号和指标都在不断说明中国已经结束了黄金增长期,经济正在回归理性,在外部和内部条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财富转移与财富保卫成为了新的时代特征。如果还有人梦想以普通人的力量撬动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那么我们只能告诉这类投资者,你只能不顾风险去投机。而这种行为的结果,恐怕没有人不会清楚。对于中国的富有阶层,他们的财富管理的心态只能、也必须从“怕被落下”过度到一个新的阶段——财富保值。
财富保值,通俗的来理解,就是保持财富的购买力,而在一个如此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要说,我们要保持我们财富的全球购买力。在这背后,财富保值所面临的两大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好理解,其实就是对抗通胀;汇率风险,对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了快10年后,多少是令人陌生的,但如果我们发现我们在美国购物是如此的物美价廉,我们需要看到人民币在未来可能的贬值风险。在亚洲的大多数国家里,发达的和不发达的都曾经遭遇过惨痛的本币贬值,这对财富的洗劫放之于个人都可能会是令人痛苦的一代人的人生故事。也因此,对中国的财富人群来说,一句真诚的劝谏是:忘掉那些挣快钱的念头吧,请一定保住你的财富,你在现在能买得起的东西在未来也要买得起!
人的观念其实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观念的转变需要不断的重新认识,需要时间,从财富积累到财富保值的观念转变无疑需要更多时间。从我们这些财富管理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在历史上看到无数先例,时代轰隆前行,有些人意犹未尽,一些人犹疑不前,但中国的财富市场不会停止转变的脚步,西方财富管理的历史也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需要在未来发展的路径,财富管理的终极目的必然是财富保值!而财富保值需要我们回归投资的本质——收益是对风险的合理定价。我们将重新看待那些我们熟悉的股票、债券、商品、外汇、期货。透过这些投资标的,我们获得的每一分收益都是我们对自身财富风险的深刻理解,追逐收益的年代正在过去,规避风险的时代渐行渐近。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随着富裕人群更新迭代,也随着人们忙碌的脚步逐渐慢下来,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也势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也许这个台阶的迈进一晃就是十年二十年,但当中国的第一批财富人群渐渐老去,回头看时,他们在正确的时机选择正确的理念,在正确的地点选择正确的财富管理人,江山才能守得住,财富才能守得住,家族的传承才能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