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界讯 一部《穹顶之下》将新能源又重新摆在了大家面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与金融业的支持密不可分。根据美国能源基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预测,2005-2020年,我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
金融支持涵蓄加大
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时间短,金融方面存在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撑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下,融资难逐渐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在投融界第146期投资发展沙龙现场,一位致力于研究推广新能源的项目方表示,“我们民营企业到银行去融资必须要抵押,一些信誉良好的优质企业可能会得到银行的信用贷款,但在初期还是需要抵押。”
“金融机构对新能源的资助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新能源和绿色金融起步较晚,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如新能源企业资金来源只局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其他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对新能源企业的资金支持还很少见。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仅靠政府和银行是远远不够的,新能源产业过度依赖政策而非资本运作是一大硬伤,只有产业和金融加速融合,才会大大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业内人士呼吁道。
国际经验可资借鉴
步入21世纪,绿色金融开始从小众思维变成大众潮流。荷兰学者Marcel Jeucken提出绿色金融的四阶段理论,认为金融机构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抵制、规避、积极、可持续。按这一理论,当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多数已经跨越抵制阶段,正从规避阶段向积极阶段迈进。这一进程的显著特征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频繁,金融机构希望由此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譬如银行推出能效融资产品,帮助借款客户提高能源效率;基金推出水主题、碳主题基金产品,满足不同投资群体的需求。
反观我国绿色金融现状,产品结构和种类还比较单一,最为常见的是商业银行能效融资,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屈指可数。通过梳理、借鉴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经验,有助于我国形成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就商业银行能效融资而言,还有进一步创新空间,美国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的绿色金融创新值得借鉴。美国银行和美国环保署、运输部合作向小型运输类公司提供无担保、还款周期灵活的贷款,帮助企业购买节油设备,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统计结果显示节油率达到15%以上。
新能源正面临产业竞争无序,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技术产业示范和应用推广不足等难题,而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新能源与制造业、电力、交通等合作,拓展新能源利用领域,提升新能源利用技术,这才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新能源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