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可以用李清照的词来说,就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非常发愁,怎么努力也不见提高,有时越努力成绩越低。语文学习的过程为什么非常缓慢?新王牌高三语文老师周老师解释道,学习语文不单单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熏陶情感、提高审美、培育道德、学习做人的过程。
正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所以一旦落下,也就很难赶上来。也正因为如此,小编特地向新王牌周老师请教了语文学习秘诀,周老师说:“其实我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五“多”——多读、多背、多写、多悟、多行。”
一、多读
杜甫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初中三年,不读几百万字的书是不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是读多少的问题,那么读什么书?
一是:应该读有定评的大家的作品。因为读一本这样的书就终生受用。读一本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比读100本现在流行的写少男少女情感的书还要强。
二是:不要只读零金碎玉似的散篇,应该多读整本的书。
以上谈了读什么的问题,下面谈谈怎么读。
我曾经用两年时间搞了一个实验:批注式阅读。要求学生读书时边读边圈点批注,边把自己的思考、感受写在旁边。阅读是纯粹自由的精神活动,它不是体操里的“规定动作”,而相当于“自选动作”。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命相结合,要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出自己来。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活动。批注式阅读就是把这种旅游和探险的收获记录下来。
二、多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十五岁之前的记忆力最好。初中三年要多背名篇。背什么?中华古诗文。中国人几千年的审美、智慧、情感主要凝聚在中华古诗文中,当然要多背。多背多得,少背少得,不背不得。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所谓读书为明理,作文即做人。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能读会写、知书识理、有君子之风的中华少年。而中华古诗词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对塑造青年学子的心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多写
一是写字,二是写文章。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它的书写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也愿意写一手漂亮的字。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网络时代、敲击键盘的时代,写好汉字又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传承民族文化,“为去圣继绝学”。我的学生每周一、三各写一页钢笔小楷,每周二、四、六各写一页毛笔大楷。我给学生选了人手一本的字帖,认真临写。
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当写得越多的时候,才越懂得怎样写。这些精通写作的大师们说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除了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几次大作文外,应该养成写文学练笔的习惯。它是我们生活见闻史和心灵成长史的记录,有心灵史的价值,务必引起大家的重视。
四、多悟
语文学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启迪灵性,而灵性的启迪重在一个“悟”字。用自己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在读书中悟,在生活中悟。比如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思考一下中国人对情的认识。友情是这样不受时空阻隔,爱情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样不受时空阻隔,友情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仇情呢,“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五、多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者,实践也。只有多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才有丰富的阅历。行是阅读和写作的源泉。现代中学生整天被关在家庭与学校,生活比较的枯燥。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家长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行”的机会。有了行,才有真正的语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