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媒体号“清流消费金融”发表了“小牛分期兴衰录”一文,引起市场关注。作为国内最早进入互金行业的从业者之一,在笔者看来,这个文章对小牛分期业务的攻击很外行,至于它为什么引发关注,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文章貌似采访了多位小牛分期前员工,以其代言人的角色讨伐小牛分期,这很容易激起大众的好奇和同情;二,文章将很多消费分期行业存在的问题夸大,然后按条扣到小牛分期调整前的业务布局上,这种俨然行业专家的笔法也能唬住不少外行,满足吃瓜群众对消费金融行业的好奇心。
笔者认为, 这种做法至少在两个层面上违背了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
首先就是片面取词,整篇文章以小牛前员工的说辞来堆砌论据(且不论这些说辞是否由作者杜撰),背后的居心让人不得不生疑。
文章引用的一名化名叫做乔森的员工的吐槽,指出小牛分期“派系林立,内部斗争”,“只有来自达飞的员工得到晋升”。
不过,根据小牛分期的对外资料,其初始团队主要来自捷信,如果真有派系斗争,也应该是“捷信系”的人受益,但该文却说受益者是“达飞系”的员工。另外,笔者从小牛分期在职员工出了解到,小牛分期的考核和晋升都是以业绩数据为依据,主要是根据销售业绩和风控表现进行KPI考核,从一线员工晋升为区域经理的例子比比皆是。
另外还有,文章称“因为前平安付董事长王洁凤空降成为小牛金服总裁,原捷信中国创始人、后担任小牛分期CEO的Filip Kratochvil离职,而掌握实权的小牛分期副总裁周星被架空职务。整个小牛集团,包括小牛分期,高层流动性都很强。”
根据小牛资本的对外声明,最根本的分歧在于,Filip先生比较重视类似捷信的线下模式,小牛资本高管层认为纯线下模式和纯线上模式一样,都是太过极端,双方经过长时间、多次的沟通无效后才分道而行。
另外,小牛资本还提供了最新的高管名单,包括原平安集团平安付董事长兼CEO王洁凤,现任小牛金服总裁兼小牛在线总裁;原平安银行首席风控官张祐成,现任小牛资本首席风控官;原宜信普惠端操作风险管理的负责人王芳(Wendy Wang),现任小牛金服副总裁等。
以这几位在业内的口碑,可以说,目前小牛资本新的管理层比过去要强很多。文章一味暗示Filip和周星遭排挤,小牛高管变动多的做法,只能说是别有用心。
其次是把一些行业共有的问题夸大,扣到小牛分期身上,结果却暴露了作者对消费分期业务的外行和无知。
例如,文章提到,“在3C场景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小牛分期又进入医美、教育领域,”还有,“捷信、马上、佰仟等众多消金企业的夹击,加上高企的坏账,小牛分期渐渐耗尽元气。”
业内人士都知道,3C领域的消费分期且不说有京东和阿里等巨头,对商户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消费金融领域的方向在于差异化的竞争道路,将服务贷作为重点,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道路。所以小牛将业务重点调整到服务贷,是对整个行业发展环境的洞悉。作者乱扣帽子恰恰显示了其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无知。
更明显的是,“清流消费金融”称,小牛分期“只要提单2分钟,机审不拒,用户接电话没问题就能通过。”暗示小牛分期的风控很差。但业内人士都知道,消费分期的审核速度已经进入了秒批时代,技术上完全能够支撑。消费分期小额放款,就是建立在大数据风控下的放款速度,可见该文作者对消金领域完全外行。
据笔者从小牛分期现任员工处获悉,调整后的小牛分期在服务贷领域,无论是规模、风控还是体验口碑都是业界最好的。建全了风控模型和评分卡体系,在各大区域设置了区域风控经理,根据不同地区的业务特点,对风控进行差异化管理。目前已经实现实时数据监测,出现数据异常可及时排查。
文章还提出,“大量小牛分期员工在离开前与商户、中介联手骗贷,验证制度的约束漏洞,让套现轻而易举。”实际上,根据小牛的声明,小牛分期在最近一段时间,并没有逾期数据上的恶化,相反,小牛分期现在的数据显示,所有风控指标都变得比以前更好。这意味着该自媒体提到的“离职员工做了大量的骗贷”这种说法不攻自破。
笔者联系了一些小牛分期离职员工,据他们反馈,消费金融的圈子其实很小,除非你不想在这个圈子混,否则不管你在捷信,还是在小牛或者其他家,大家都是认识的,“清流消费金融”的这种污蔑,实质上伤害了全体离职员工的信誉。
总之,“清流消费金融”这种打着行业分析的口号,以完全外行的说辞攻击一家转型调整期业务蒸蒸向上的公司的做法,且不论它背后是否存在一些利益诉求,这已经反应了当前自媒体生态圈的恶劣。
好在政策层面也开始关注到这一漏洞,好的金融不仅需要监管,自媒体也要被监管。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网信办”)公布了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规将对以微信公众号代表的自媒体言论进行规范,相信以后这种外行的恶意攻击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