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都在议论比尔·盖茨的世界首富位置在什么时候被取代。亚马逊公司股价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其CEO贝佐斯净资产增长至847亿美元,距离比尔盖茨只有38亿美元的差距(相当于亚马逊市值的1%左右)。
亚马逊引以为豪的AWS云计算平台,这几年一直占据全球云计算的行业老大位置,给了资本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助推亚马逊股价不断创造新高。目前,AWS在美国市场的份额达到45%以上,其次是微软、谷歌、IBM等,这种稳定的市场格局,让未来很难有新的公司进入。
国内的云计算行业,似乎要复杂的多。除了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大体量公有云公司占据领先地位,同时还存在着一批创业型云服务公司,以及来自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传统IDC厂商、IT厂商等众多背景的云服务公司,各种云让人眼花缭乱。不过,虽然各路玩家都声称要做云计算,然而实际大多数要么做的是私有云,要么只是在蹭云计算的热度,并非真正的公有云公司。
在云计算市场诱人的前景下,各类云厂商竞争异常激烈,不仅价格战愈演愈烈,而且包装炒作现象屡见不鲜。拨开云行业乱象迷雾,我们看看究竟谁在做公有云?又有谁能做好公有云?
乱象:以云之名行非云之事
云计算以提供数据计算、存储等服务为核心,安全性和品质成为客户选择云服务商的重要标准,同时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行业报告也是客户进行选择的参考标准。但排名是靠自吹自擂,还是应该看数据说话呢? 前不久某公司打出自己是公有云行业前三的广告,然而,就在同一页面,由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市场追踪报告里,前四名都未找到该公司的名字,可谓切切实实地被打脸,闹出了笑话。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传统IT厂商比如浪潮、联想、神州数码等,以及一些传统的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如新浪、网易、京东、美团等也都纷纷涉足云计算,但他们在云服务的优势主要来源于自身原有业务及客户积累,属于自有资源的再利用,并且主要服务已有客户,并非以云技术为核心重新开辟市场。在产品上,他们也多以提供混合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为主。总的来说,无论在定位还是业务上,他们定义的云都与公有云有着很大的差别。
还有一些公司,以建设云数据中心为由,利用政府对于云计算的相关政策拿地,本质上做的还是IDC的事儿。
不过需要补充一点是,有的行业报告把传统运营商算作是云计算公司,并列入行业排名。事实上,运营商的云公司在其擅长的政企客户市场发力,提供混合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同时售卖IDC资源也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
公有云格局:三大派别,一枝独秀
中国目前的云计算企业,从血统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派别。
第一类是纯正的互联网背景的云计算公司,如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他们不仅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全面,覆盖IaaS、PaaS、SaaS等云计算各层,而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云计算生态,提供全面的云服务。
第二类是在发现云计算的机会后进入这一领域的创业型云公司,例如Ucloud、七牛、青云等。他们的优势主要在于专注某一个行业,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这类公司正处于创业阶段,综合能力相对较弱,在行业的格局已经趋于稳固时,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因为公有云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所需资金量巨大,缺少资本市场的持续输血,能走多远是个巨大的问号。
第三类公司脱胎于传统IT行业或者电子商务行业,如华为、京东、新浪、美团、乐视等等。他们拥有较强的传统业务资源,并基于此提供私有云和专有云服务,但由于缺乏做好大规模公有云的技术、人才、产品、服务等各方面的积累,公有云根基还不是特别深。
由此可见,第一类派别在公有云市场中是绝对领先者的存在。事实上也是如此,他们在互联网行业几乎达到100%的渗透。赛迪顾问今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阿里云以先发优势和广泛的行业布局,一家独大,占据了30.6%的市场份额,腾讯云凭借其社交入口和用户规模,抢占了11.6%的市场份额。金山云凭借在视频、游戏等垂直市场的强劲表现,以6.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做好公有云:需要好基因
互联网公司做“云”有着天然优势。首先,互联网公司对于云计算产业的理解更深,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就是互联网公司率先提出来的。其次,互联网公司本身拥有大数据及其处理能力,行业经验丰富。例如,阿里云经过淘宝天猫“双11”的流量峰值考验,获得了海量大数据处理的经验和能力。再次,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云服务最早的用户,能够研发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最后,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云应用的标杆,其在云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让传统行业客户借鉴。
阿里云进入行业最早,至今已有8年,其市场占有率也最高。阿里云行业布局广泛,产品和服务体系比较完整,而腾讯云依托于微信和QQ的强大用户基数,具有海量的大数据和发行渠道优势。金山云依托强大的小米生态链支持,在游戏、视频、人工智能等风后集中发力,取得了连续两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的成绩。
从当前中国公有云市场的现状来看,以阿里云为首,腾讯云、金山云等几大服务商并存的格局和美国的公有云格局分布极其类似。这不是偶然,而是云计算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表现。至此,公有云上半场占位赛中已经结束,错过了时间窗口的挑战者,在实力和业务能力方面将很难再获得颠覆性超越。因此,让我们共同期待下半场里, 各公有云厂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化学反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