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金斧子携手新财富联合举办领航私募大时代——2017年私募基金高峰论坛暨金斧子五周年庆典。今年,私募行业总规模攀上13万亿高峰,也是金斧子“5年1000亿”计划的开局之年。私募行业发展强劲、投资机会遍地,私募大时代已然来临。
大会现场共邀请30多位行业大咖、业界精英,聚集超600名高端私募投资者,前瞻私募大时代下的行业机遇、探索投资机会、直击业内最核心的问题,并详解应对之策,奉上一场私募行业的思想与智慧的盛宴。
金斧子创始人兼CEO张开兴
私募进入13万亿大时代,会有大发展。私募机构如雨后春笋,私募产品甄选不易。投资者如何甄选优质、专业的私募证券机构与私募股权机构?
首先针对聚焦二级市场的私募证券产品,利用金融科技与大数据驱动,金斧子重点把握私募产品到客户的五大关键环节:
环节一,私募数据中心的产品信息采集,进行健康度监测与自我修复;
环节二,投研中心持续定期深度调研,定量筛选、定性分析合适的基金产品加入基金池;
环节三,项目部以机构经验、从业履历为核心,八大维度从中遴选私募机构资质,以投资业绩、综合实力为核心的6P研究体系甄选优质投顾;
环节四,理财师根据公司全品类跨周期、跨币种产品供应体系为客户动态调整、择时出具专业的私募证券基金配置建议,并在行情出现变动时提供监测预警;
环节五,品牌、路演等中后台提供精品化投资者教育内容,提高产品售后服务体验。
依据五个关键环节的掌控,打造私募机构研究为本、提前布局、走访调研、持续跟踪的全周期私募机构跟踪体系。
再看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产品挑选,金斧子股权团队以回报能力为核心,八大维度优选质优机构,建立VC/PE机构尽职调查+私募股权评估体系的VC/PE评分体系。以优质项目源为基础,股权团队独立判断、自主决策,并拥有一套行研先行、专业尽调、独立策略、投后管理的完善风控机制。
面对多元的私募投资理念、面对复杂的私募投资条款、面对冗长的私募投资流程、面对繁重的私募尽职调查,虽然一个私募机构与私募基金的最终价值,最后是体现在具体的净值收益上。但是,金斧子还是希望我们的投资人有更加健康的投资理念,有更加全面的投资知识,有更加便捷的购买渠道,有更加透明的决策流程,有更加系统的售后服务。因为投资者除了追求投资收益,还追求投资品质。
而关于私募13万亿大时代下的趋势预判,观点如下:
1、私募权益投资成为资产配置核心选择;
2、私募股权投资与私募股票投资互为补充;
3、私募竞争白热化;
4、私募机构IP化;
5、私募投资者教育线上化、定制化、有偿化;
6、私募交易线上化;
7、散户投资私募化;
8、私募投资智能化、数据化;
9、头部VC机会依靠母基金形式实现;
10、私募监管制度化、规范化。
▶▶ 以下是金斧子创始人兼CEO张开兴先生和大会记者的问答内容:
记者:私募这几年发展迅速,尤其私募股权类投资规模也相当惊人。可是业内有观点认为,这面临了一个退出的问题。规模这么大,再过五年谁来接盘?
张开兴:未来私募股权投资和二级市场是互相补充的,这意味着未来的退出渠道依旧跟过往一样,是多元化的。首先,我认为主流的退出方式有三种:
1. 收购兼并。一级市场会被投资企业、及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或者第三方产业集团收购兼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退出。
2. 独立上市。事实上,大部分创业者还是希望自己的创业公司能够独立上市,就像华大基因刚刚上市一样,这也让他前面的投资者实现了退出。
3. 管理团队的回购。这个要求很高,要求创业团队有非常强的现金流,回购原来投资者的一些投资额度。
在这三类主流方面,我认为更大的主流趋势应该是收购兼并。事实上,随着现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很多行业的“头部效应”已逐渐明显。就像任老师(任泽平)在我们(金斧子五周年大会)的主题演讲分享的一样,“强者恒强,赢家通吃”。所以很多机构、很多中小创业公司极有可能会被大公司吞并收购,这就是强者恒强、赢家通吃。
记者:最近各种市场的新兴策略变化比较快,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定增策略很多,市场再融资也很快,我们的境遇不是很好。随着互联互通、沪港通等基金备受投资者青睐,金斧子是否也推出了类似港股类的产品?
张开兴:有的。事实上,金斧子跟和聚合作,帮助他们发一些港股类的产品,就是一个大趋势。全球化不仅仅是国外的资本投资,也有中国资金投入海外的机会,同样的,私募的投资趋势也是如此。我们了解到海外投资基本上初具规模,50亿、100亿的机构纷纷在海外成立了独立平台,这也是一个大的趋势,同时也满足了人民币“出海”的诉求。因为中国人民币出海不只是资金进入海外,它还包括了资产配置,那么这个时候的资金交给谁打理呢?一定是既熟悉国内的投资者需求、又熟悉国外环境的公司,去帮助客户打理资产。
记者:您怎么看待政策变化对于公司的产品线调整?有一些大公司做定增很好,但是政策一变就“死掉”了,未来公司产品线怎么应对中国政策的变化?
张开兴:中国的股民感受很深,IPO突然停闸或者开闸,牵动着亿万股民的心。政策变化对投资产生很大的变化,一个是热度的变化,一个是套利的变化。过往定增不论是α收益、β收益,还是其他方面的收益,都有明确的套利机会在里面。我们在过去三年选择的定增产品,大多都有赚钱的机会,当然遇到极端情况另当别论。现在定增确实比较难做,虽然市场上仍有很多业绩优秀的公司在运作这一块,未来也不乏新的定增产品投入到市场里(不管是公募或私募),但可以肯定的是趋势已逐渐下滑。
所以对于我们平台来说,大部分客户选择金斧子的核心理由,是因为金斧子总能顺应潮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背景下,为客户挑选出下一波赚钱的“红利”。试想一下,有上百位金融人才在市场为客户挑选“红利”产品,并深度研究分析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和趋势,而这个盛况只有在金斧子才能见到(笑)。
事实上,目前的金斧子正处于旱涝保收的状态。不管在一级半还是二级市场,我们都有涉及。像2013年、2014年做天使投资时,帮客户挑选卓越的天使投资基金,如腾讯创始人等,金斧子都协助他们发行了产品,包括像PE/VC、并购定增(硅谷天堂发的并购基金和定增基金),以及去年到今年年初,发行的一些指数增强型基金等。基本上整个私募可分为两大类和15个子类,每个阶段总会有新的策略及投资主题“上线”,而这就是投资人选择金斧子的核心理由,因为在金斧子你总能找到最新的、最适合你的投资主题,以及投资趋势与投资机会。
记者:现在私募市场变化很大,未来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广阔,日后肯定会有大企业、机构或是新的趋势参与进来,您怎么看待这个发展趋势?金斧子如何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张开兴:我在《私募投资的十大趋势预判》的主题演讲中有提过,私募权益投资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核心选择。不管是一线还是二线房产投资,过去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了,可能还会有白银的投资机会,但是必须要把各细分领域做的很好,才能在未来几年获得两、三倍的增长。如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深坑。而二、三线的房地产投资者大多都在徘徊观望,这个大背景下,资金又该何去何从?
其次,整个A股市场有很多的投资机会,不管是公募、私募还是个人,刚才任老师也分享了,未来依然处于振荡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出海难度越来越大,作为高净值人士,他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我认为,第一,可以把钱投到一级市场,做价值投资;第二,把钱交给专业的私募机构打理。为什么现在的私募能发展到13万亿的规模?这就是一个大趋势的证明。我能预见,未来五年之后,私募规模有可能会发展到20万亿,虽然这仅占了金融市场200万亿中的10%,但你会发现这个“蛋糕”会越分越大。这对于金斧子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前段时间,在金斧子第二季理财师大会中我曾说过,金斧子不仅仅要打造一个拥有“头部效应”的平台,我们还要将这个平台利用起来,让它成为理财师“头部效应”的一个多元化平台,由单品类销售依托平台,转变为“一鱼多吃”的综合平台。让理财师在金斧子成为财富事业的合伙人,为他们“头部”赋能。
除了打造理财师“头部效应”平台以外,我们在私募专业领域还做了很多的布局。事实上,我们是最早去研习客户的私募配置需求的平台之一,也是最早接触市场上所有私募机构的平台,同时我们现在已经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私募发行与服务平台。
所以在过去五年,我们占据了两个先发优势:
1. 最早做私募品类的优势。以私募证券为例,五年前整个市场只有3千亿的规模,现在二级市场私募证券已发展到3万亿的规模。所以金斧子的发展其实是正好赶上了这趟“十倍增长”的高速列车。
2. 最大的私募发行与服务平台。金斧子的线上运营包括以私募发行为核心的销售网站、微信小程序、微信号以及APP等。
现在我们的私募注册用户即将突破18万。预计全国购买私募的客户中,金斧子能占百分之三、四十的市场份额。因此,对于金斧子的未来和前景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在目前私募行业发展的背景下,每个月的规模都在逐量增加,比如我们某些私募业务的量如今已经超过了华泰证券、中信证券等。
记者:刚才您提到私募这些年发展特别快,作为这个行业的老兵,您怎么看待这个变化,未来的规模会有多大?
张开兴:我前面有提到,私募规模到20万亿的可能性很大。私募证券如今已有3万亿规模,在下一个牛市到来之前,应该能达到八至十万亿。因为从散户到投资机构是不可逆的过程。金斧子很多客户原来都属于牛散,在过去五年的投资过程中,通过套利、短平快的机会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但现在,散户的博弈对手不仅是技术力量非常强大的量化机构,还有投资价值非常强的投资机构。散户在这个市场中已经很难获胜。
实际上,公募和私募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从很大程度上和它们的自有体系相关。公募追求相对收益(通俗地说是吃大锅饭),私募则是看中绝对收益(私募操盘手和基金经理只有帮客户赚钱后,才能分一杯羹),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机制。国外的公募和私募都有,但是真正的优秀人才和资金都在不断地涌入私募市场,这就是为什么选择购买私募的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