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时值周日,中国证监会所在地的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在完成了第七任证监会主席肖钢的任职宣布会议后,重归周末的平静。
与此同时,即将在3月31日上交财务专项核查报告的在审IPO企业和中介机构们,已经纷纷揣着材料涌向证监会所在的金融街富凯大厦周边。
据称,证监会周边的酒店以及打印报送材料的快印店已经宣布预定爆满,一席难求。
这种反差,意味着肖钢这位从中国银行董事长任上而来的新任证监会主席,将会很快感受到这个职位上扑面而来的压力。
新掌门
低调稳健,是外界对于肖钢的评价。
而这种作风与其一直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经历,使得外界不免好奇肖钢对于资本市场的看法。
肖钢在1981年开始进入央行工作,随后在1989年开始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4年到1995年期间,肖钢调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
而到了1996年,肖钢重回央行担任央行行长助理,随后担任央行副行长。在担任央行副行长一职期间,肖钢还长期分管信托业务并参与促进《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
2003年是肖钢的关键年之一,他从央行副行长任上调赴中行担任董事长一职,推动一系列改革。
实际上,肖钢对于资本市场应该并不陌生。在中行的十年间,肖钢推动了不少改革措施,其间就有中行完成A+H股股改上市的重要资本运作。
而此前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董事长,肖钢的外语能力与国际化沟通技巧,也为外人所熟知。
值得注意的是,肖钢去年底正是以英文在《中国日报》发表对于影子银行的看法,其认为银行的“资金池”理财产品,是采取“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这一看法曾引发广泛争议,但如果将其视为肖钢的一种风险管理理念的话,这落实在以保护中小投资者为首要任务的资本市场,无疑值得深思。
新挑战
自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的一句比喻之后,证监会主席这个职位,一直被市场称为“坐在火山口上”。
毫无疑问,摆在肖钢面前的,首先就是IPO改革这个棘手的问题。在2012年进入第三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之后,随着年底市场环境的变化,IPO堰塞湖成为了悬而未决的尴尬难题。
现在正在进行中的在审企业专项财务核查,是此前证监会采取的新一轮监管手段,3月31日就将迎来企业自查报告上报截止期,6月份又将迎来证监会抽查的完成。
而摆在这个阶段之后的,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时期:何时重启已经实质性暂停的IPO,与此同时,还得兼顾已经对此谈虎色变的市场情绪。
如果将视线拉得更远一些,下一步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如何延续?在此前一轮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证监会对于发行节奏、市场定价和二级市场交易仍有所介入,而这些行政手段与最终的市场化发行改革目标如何协调平衡,将考验着监管者的智慧。
除了发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再深入外,退市改革也在今年面临着如何常规化的考验。然而,2012年最终实现退市的只有两家公司,这无疑与市场的预期有着巨大的落差。监管层在此问题上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妥协,亦直观证明了改革的知易行难。
另一方面,针对机构的放松管制、加强监管、推动创新的大幕已经启动。在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已经成文之后,如何执行这一改革,将实际触动到已经开始实战的证券期货机构命运。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此前在两会期间透露出来的机构改革步骤,将从产品创新往制度、基础功能创新转变,以及券商牌照放开进程。
事实上,针对后者,已经有相关机构与人士在开始行动,他们寄望的是专业型券商审批的重新开闸,将为自身的发展带来难得一见的机遇。
而肖钢此前有分管信托业务的经验,或将为其在资本市场的机构改革推进,提供有力的实践经验。
此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速度也正在提升,QDII2、QFII2、RQFII等制度,正在等待新任证监会掌门人发挥其国际化视野的优势,通过各方协作使其更快落地。
而肖钢在3月17日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将保持政策连续性。
在经历了从股权分置改革,到迈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资本市场,已经拉开深度改革的大幕。随着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央定调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等重要命题,带给资本市场的将是难得的改革机遇。
比如,有资深券商人士就指出,仅就债券市场而言,完全可以再进一步探索完善债券评级和债券增信机制,在此前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频频被提出之际,可以探索发行规范的公司债、市政债的替代方案,让交易所债券市场承担起更为重要的直接融资责任。
可以预见的是,在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视野中的重要性将会奏出更强音。有理由相信,这种更深与更广的改革命题,会让经历了多年市场与改革历练的肖钢,感到有一种被挑战的快乐与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