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董卞
近年来A股首发(IPO)上市项目的火爆,催肥了财经公关行业。不过,部分财经公关公司在攫取暴利的同时,也极大地恶化了资本市场的风气。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部分财经公关公司一方面采取各种合法甚至是不合法的方式拿到项目,另一方面却并不履行“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职业操守,大笔私吞公关费用。
私吞财经公关费
据投行相关人士透露,“我们2010年年底有个IPO项目,聘请上海某个财经公关公司担任投资者关系顾问,公关费用给了200万元,这个项目由于受到媒体质疑最终未能成功挂牌,最后我们查账发现有80%的公关费用没有花出去却被私吞了”。
事实上,部分财经公关公司对IPO项目的收费远不止200万元。据证券时报记者调查获知,2011年11月份东莞某家公司在中小板挂牌上市,担任该公司投资者关系顾问的深圳某财经公关公司竟收取了超1000万元的公关费用。
另据记者了解,在2010年,至少有3家财经公关公司获得了过亿元的营业收入,至少有20余家财经公关公司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由于财经公关公司经营成本较少,因此其经营堪称暴利。“一支队伍几十杆枪”,几百平方米的办公室几千万元的利润。这是国内那些稍具规模的财经公关公司最真实的写照。
据业内人士介绍,财经公关公司业务主要包括IPO财经公关、再融资财经公关、常年投资者关系管理以及危机公关,但目前各家公司的收入绝大部分依赖于IPO财经公关业务。这项业务收费包括路演推荐费和公关费用,其中路演推荐费一般收取50万元左右,公关费用则通常能收到20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最高的也能收到1000万元左右。
由于路演推荐收费较少,因此部分财经公关公司就打起了私吞公关费的主意。
“所谓路演推荐费,实际上就是会务费,是财经公关公司帮助发行人进行路演推介会、上市酒会的会务所收取的费用,这部分费用扣除完人力成本、差旅费后往往所剩不多。这类公关公司暴利的根源在于私吞公关费,公关费往往会有20%的折扣,但部分财经公关公司却并不满足于此。按照要求,公关费必须全部花出去,但这类公司能花出去50%就算不错了,剩下的全部中饱私囊。”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
而保荐机构以及发行人“但求自保”的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财经公关公司的这种行为。一位投行人士坦言,“如果项目不出大事,我们基本上不对公关费的支出情况进行检查”。
深圳一家财经公关公司负责人亦坦言,如果发行人或保荐机构要检查,部分财经公关也一般会随便找一些票据进行冲账。
拿项目不择手段
由于国内财经公关行业缺乏牌照管理,且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因此从事这个行业的公司众多,数量达百余家。记者获悉,甚至位于北京的一家专门从事IPO招股书印刷的门店,也开始从事财经公关业务。
“由于财经公关行业缺乏技术含量,因此大部分公司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公司往往通过灰色渠道去拿项目。”业内人士指出,部分财经公关公司“手眼通天”,几乎各种复杂的关系都能疏通。
记者了解到,对于一个IPO项目而言,如果把财经公关的业务进行对外招标,最终决策人通常有三种,一是发行人,二是保荐机构,三是当地主管部门。相对而言,保荐机构在其中担任的角色最为重要。事实上,在拿项目的过程中,财经公关公司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激烈拼杀,有的去拉拢保荐代表人,有的动用更为高层的关系给发行人施压,而有些既缺乏人脉又舍不得花钱的公司则采用威胁利诱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暴利还将持续
财经公关行业的暴利以及特殊性,吸引了各路资本竞相杀入。记者调查获知,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财经公关公司的股东是私募股权投资(PE)机构,这些PE机构往往会通过财经公关公司来寻找以及接触投资项目。
不过,财经公关行业未来仍有可能继续出现激烈竞争与暴利并存的畸形格局。
2011年9月,相关监管部门在兰州召开的保荐代表人培训会上表示,目前正在考虑将首发企业招股书预披露时间提前至初审会之前,争取明年能够实施。
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意味着,拟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预披露的时间将较现行做法提前1个月,拟首发企业被举报或者被舆论质疑的概率将更大,预计财经公关公司未来的生意将会越来越好。
·观 点·
财经公关行业应实施牌照管理
从经济生态链的角度来看,财经公关行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比如通过财经公关公司,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能更有效地和投资者、公众舆论进行沟通。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财经公关公司却通过一些违规方式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变相损害了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对资本市场的风气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因此,从规范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财经公关行业应受到合理有效的监管。在监管措施方面,对财经公关行业实施牌照管理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只有如此,这个行业才不会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闹剧。(董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