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
华南地区已于3月30日正式入汛,较常年提前7天,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多发。在防灾减灾中,天气预报预警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众看到的一条条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是怎样做出来的,怎样到达公众眼前?记者近日连续两天探访广东省气象台,走近预报员们,追踪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发布的全过程。
海陆空立体监测天气变化
利用计算机数值预报和人工研判,把“面粉”做成“点心”
“你看这一片红的,下午还有场暴雨,作好准备,及时发预警。”4月2日下午2点,广东省气象台大楼3楼的工作平台,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叮嘱预报员汪瑛。
这个写字楼格子间一样的工作平台,被隔成“陆地岗”“台风岗”“海洋岗”“决策岗”几个板块。五六名年轻人正坐在桌前忙碌,还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着。
记者注意到,与一般办公室最大的不同是,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十几块液晶屏幕,各种动态气象图在里面不停地滚动播放。
“其实,每个预报员的电脑上,都能看到这些信息资料,不过天气的监控预测是一项集体事业,挂在墙上的显示屏,是为了方便大家一起讨论。”台里有5名首席预报员,从业32年的林良勋,可以说是“首席中的首席”,负责指导其他预报员,作技术把关,并作最终的拍板决策。
“别以为靠这几台电脑、几块显示屏,我们就能预测天气。”林良勋介绍,广东临海、背山、有平原,暴雨频繁、台风多,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我们有很多气象监测的工具和手段,分布在全省各个地方,山脚下、田野里、海面上、高空中,充当预报员的‘耳目’,每隔几分钟就发回来大量数据。”
广东有86个人工气象站分布各地,每1小时采集一次云雨、气温等数据,全省有2300多个自动站,每5分钟观测一次;4个探空站,能利用探空气球把仪器上升到两三万米的高空进行监测;广东还有不少海洋浮标和海岛探测站分布在海面上,用以了解上游天气状况和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气象监测手段相继投入应用,监测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是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之一,可从高空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很好地把握三四百公里开外的水滴运动、风场分布等。
大量数据信息,通过全球传输系统输送到广州气象信息中心,“而且,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公约,全球大部分国家观测到的可共享信息,20分钟内都可以传到我们预报员的工作台面上。”林良勋说。
不过,这些还只是“面粉”,要做成“点心”,就得依靠信息分析手段。林良勋说,除了传统的人工研判外,目前广东还有全国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利用每秒运算400万亿次的高速计算机,解算一组非常复杂的数学物理方程组,形成预报结果。
收到预警49分钟后暴雨来临
强对流天气预警离不开雷达监测,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发布
正说着,“嗡——”记者手机震动了一下,原来是“广东天气”微信号发来了一条预警信息:“受自西向东强雷雨云团影响,预计未来3小时内广州市有较强雷雨,并伴有7级阵风……蓝色预警信号生效,请注意做好防御工作。”一看时间,这时是下午3点20分。
这条预警,就是林良勋叮嘱汪瑛等预报员做的。它不光发到了微信,还有电台、电视台、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各类媒体。
“像今天这样的强对流天气,要做出准确的短时预警,就离不开雷达监测和稠密的自动气象站网。”林良勋面前的显示屏上是华南地区的轮廓,三块狭长的斑块,各自相隔一定的距离自西向东快速移动。每个斑块由外围往里颜色逐渐从蓝绿色变为黄橙色,到最中心则是连片的红色。
这是根据天气雷达传回来的数据,由计算机处理形成的“雷达拼图”。斑块中间越红,代表雨越大。前面已移走的两块,代表今天早些时候已经下过的两场雷暴雨;之间的空白距离,很好地解释了雨后短暂的晴天。此刻,第三块斑块正在珠三角偏西的肇庆、云浮一带向东移动,预示着第三场暴雨即将来临。
记者收到预警信息49分钟后,下午4点09分,一道闪电划过长空,刚刚还亮白的天霎时黑了下来,耳边只听见隆隆的雷声。不一会儿,豆大的雨滴如期而至,密集地打在一楼门廊顶上,嗒嗒作响。
“今明两天,是广东前汛期开始后的第二轮强对流天气。第一轮是3月29日—31日,广东可以说一场暴雨,全面开汛。之后这一轮,我们从3月30号已经通过天气图观察到广东处于大气波动的‘波前’位置,人工研判和数值预报大致吻合,预计到4月2日—3日会有强降雨,此后又不停地进行及时滚动播报、预警,全省累计发出暴雨预警63站次。应该说,这轮预报、预警是成功、准确的……”雨停后,陆续有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林良勋接受完采访,再跟同事们讨论讨论,不知不觉已是晚上7点多。
发言3分钟,分析研判要两个小时
“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非常高,这激励我们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4月3日早晨8点,中央气象台组织的全国视频会商准时开始,广东作为重点地区,被点名第二个发言。
天气预报的工作,永远都在不断地进行,没有明显的开始、结束。特别是汛期,前一轮降雨还在进行,往往后一轮、甚至再往后一轮降雨的预报已开始了。今天的会商,一方面是对这两天的强降雨做一个小结,但更重要的是之后清明假期天气的预测。记者看到,会商室里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前,早早地就坐了一圈人。
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伍志方点开一张PPT,分析说,3—4日两广强降水逐日减弱,6日、7日可能又有强降雨。
会商是天气预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林良勋告诉记者,天气会商是我国几十年的传统。会商有几个好处:有助于信息上的互通有无,有助于研究方向和特长上取长补短,有助于上级气象台对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伍志方的发言只有短短3分钟,不过,为这3分钟准备的时间却长达2个小时——早晨5点多,她就到台里准备材料;6点,林良勋也到了,两人一起商量,形成了最后的发言。
上午9点多,预报员们在字斟句酌后,将关于清明假期天气的第一份正式预报,以《重大气象信息快报》的形式,报送省委、省政府、应急办、省防总、农林水利民政等各相关部门。与此同时,预报信息被发送给报社、网站、电台、通讯社,并在广东气象网、政务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上发布。这份经过预报员两三天忙碌的假期天气预报,走过监测、传输、分析、会商、修改等各个环节后,就这样“新鲜出炉”,到了老百姓手中……
广东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介绍,近年来,随着探测技术的进步、数值预报系统的运用、通信技术的改善、预报员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精细化预报订正系统作为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已在广东省气象台启用。
“老百姓希望我们的准确率是100%,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非常高,这激励我们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许永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