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与率领采风团深入秦岭深处
卸任中国音协主席改任名誉主席的赵季平,离开北京后就一头扎进了四川的大山深处,看地方戏、听民间音乐。川西崇州浅山,有一位山民老范是赵季平采风时结识的好友,他专门为赵季平留了一片菜地,每次进山,赵季平都会去看望他,尝尝新摘的菜蔬。老范直到在电视屏幕里看到了赵季平,才知道这位结交两年的朋友原来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返回西安,赵季平只在家里住了一夜,又踏入终南山,从道教音乐一直听到佛教音乐,还与山里的民间乐手们一次次畅谈。采风,早已成为赵季平生活的一部分,保持了半个多世纪,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山野间行走。
赵季平与西安鼓乐传人顾师傅交流
“《大秦岭》是我与几位作曲家正在创作的交响音画,为了这部作品,我们走进秦岭,四处探访民间艺术,感受每一方土地养育出来的文化,那种辽阔和深邃可以不断促发我们的灵感。”赵季平从他正准备下笔的新作,说起了民族传统音乐,他将这视为中国音乐的“母语”,在他看来,没有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就没有自己的成就,几乎每部作品、每个脚步、每次升华,都与民族传统艺术结为因果。
陕西有句老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共吼秦腔。赵季平就读西安市西一路小学时,学校对面就是易俗社。这家创办于1912年的社团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秦腔剧目。赵季平天天被对面的锣鼓所吸引,一放学就钻进易俗社,此时戏正演到一半,来者免费,久而久之,古老的秦腔深深扎根在赵季平的心田。读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时,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多次去安塞学习民间艺术,民歌、秧歌、腰鼓、绘画、剪纸,还听到了韩起祥说书,他从此迷上了陕北的民俗风情。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干就是21年。在研究院,他跑遍了三秦大地,秦腔、碗碗腔、眉户等地方戏曲以及各类乐器被他悉数掌握,烂熟于心,还通晓南北方许多戏曲的基本元素,厚重的传统文化早已化为赵季平的创作底蕴,让他的作品个性十足、与众不同。
说到赵季平对传统艺术的挚爱,不能不说他的父亲赵望云。这位国画大师和长安画派的奠基人有句名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赵望云不仅写生足迹遍及西北各地,而且酷爱戏曲艺术,拉得一手好京胡。赵季平自幼就看父亲作画,随父亲一起听戏。以豫剧传承和改革为己任的“狮吼剧团”当年就在西安,其创办人樊粹庭是赵望云的挚友,于是,赵季平成了豫剧最忠实的小观众;尚小云与赵望云也有深交,因此,看尚小云演戏也成了赵季平少时的爱好。赵季平刚被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时,还带点遗憾,觉得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毕业生怎么到了戏曲研究院?他特意赶到赵望云下放的三原县告知父亲这一消息,不料父亲闻后十分高兴,劝他潜心研习戏曲,“戏曲就是中国的音乐,这是你的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