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期,又到休假的高峰期。几乎和天气同样热的是关于带薪休假的话题。但仅仅讨论各种不愿休、不能休、不敢休,显然没触及问题的本质。
缘何决策层屡次谈带薪休假?要保障休假权,就是增加假期天数那么简单?还有更多人关心,现在关于休假的“软措施”能否转变成“硬规定”?
数亿人带薪休假带动消费巨大
媒体梳理,今年以来,决策层数次强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特别是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要求“推动各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休没休成假,其实不仅是个权益问题。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这其实更是个需要重视的经济问题。
按现行规定,一个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职工,每年可依法享受最短5天、最长15天的带薪假期。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光建计算,2014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亿人,而能享受带薪休假的人群主要为城镇正规就业人口。“也就是说,这部分人群至少有3亿多人。”他说。
许光建表示,真的带薪休假制度能全面落实,即使按照最低标准的人均假期消费数额测算,想想乘以3亿人就知道是个多可观的数字。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至2014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将超过6次,旅游投资和消费前景广阔。
“科学调配,错开高峰、避开人流,既有利于保证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适度,也有利于避免对一些基础设施的过度消耗。”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刘思敏说,能在“错峰”和“灵活”上做好文章,比简单增加假期天数更有效。
“到2020年基本落实,不等于现在可以空等五年”
现在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假能不能休得成的问题。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4年底调查显示,过去3年内,当地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八成以上职工能够享受带薪休假。内资私营企业三年内享受过带薪休假的职工比例则不足半数。小微私营企业多数没有落实带薪休假。
专家认为,要将带薪假期真正落实到生活中,首先要增加对“休假权”的认识。同时,要有“硬措施”改变休假权遭遇“软落实”的困境。增强休假意识首当其冲。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假期权的落实需要算经济账和居民感受账,增加职工和单位双方对“休假权”的认识。
今年初公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表示,带薪休假在我国从制度层面已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全面落实。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认为,落实带薪休假不仅要加强对这一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提供职工休假权保障方面的法律援助,还应借鉴法国等外国经验,积极考虑将带薪休假明确写入法律,并对违反带薪休假制度的单位或个人有明确的制约措施。
在推广带薪休假制度的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具体国情,不一刀切,而是鼓励不同地区、行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有差异的带薪休假制度。
“保障职工休假权,其实是让职工在改革进程中能真正得到‘获得感’的一个重要方面。”楼嘉军说,“到2020年基本落实,不等于现在可以空等五年”。
(据新华社北京8月5日电 记者程迪、周蕊、张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