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对第十六届主板发审委委员候选人进行了公示,让业界颇感意外的是,此次发布的新委员候选人没有中介机构代表,多数都是市场中买方的投资者代表。对此,笔者认为,此次对发审委委员的“换血”将大大促进IPO审核过程中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刚刚发布的第十六届主板发审委委员候选人名单中增加了来自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委员数量,新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保险公司从事投资管理的专业人员中选聘委员,并从上市公司董秘中选聘委员。此外,还新增来自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的委员各一名。与此同时,来自中介机构的委员则逐渐淡出。
根据证监会公开资料显示,第十五届主板发审委共有25名委员,其中专职委员16名、兼职委员9名。而从各委员组成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占据半数席位,分别有7名和6名。
事实上,一直以来,由于A股公司上市均采用证监会审核制。负责审核IPO申请的发审委也因此成为公关目标。
与此同时,在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招揽客户时,与之相关连的发审委委员通常会成为强有力的游说“筹码”,很多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在其推选委员的任职期间,业务量均有翻番现象。
而证监会在严防发审委委员的腐败行为方面,也有一整套不留缺口的制度,包括独立审核制度、会前承诺制度、委员回避制度、工作底稿制度、记名投票制度、公示制度和聆讯制度等共同构成了证监会对发审委的监督体系,为防范利益冲突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证监会还要求发审委委员遵循旨在规范证监会工作人员履职行为的若干廉政规定,如公务回避制度、禁止买卖股票制度和防止内幕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制度等。
虽然证监会在发审制度上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规定,但是很多企业在选择中介机构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发审委委员有关联的中介机构。因此,对于那些掌握着很多公司上市前途的委员们来说,他们自身也不可避免的成为利益中人。
因此,笔者认为,此次增加发审委委员的买方代表比重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平衡买方、卖方力量对比,增强IPO审核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增加买方内部的博弈,实现利益相对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