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双助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巅峰智业也发现,因为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旅游资源品质也各有特点,加之各地领导对旅游业的发展认识、开发理念与开发力度的不同,仍然存在着旅游产品品级不高、产业带动性不足以及体制机制不顺畅等问题。
虽然许多地区已经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甜头”,如贵州省提出“公园省”概念,云南省将旅游定位为“强省”产业等,均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全省品牌形象提升、产业带动效益有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旅游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关键性举措,才能破解不断井喷的旅游市场与国内旅游产品之间存在的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底发布《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即是一份从民生角度、产品角度、产业角度、城市发展角度等全方位、多层面提升旅游产品品质、解决旅游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文件。文件出台以来,热议不断,各地也在研究如何用好政策、落实好政策。笔者仅从个人角度,对做好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进行三个方面的要点解读。
第一要点: “迈步”前先规划,谋划好顶层设计
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命题作文”,即有考核硬指标,又明确了特色发展的要求。而如何交好答案,必须要先明确考题是什么?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因此,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该对接好国家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及相关政策文件,以规划为第一要务,理清从战略到战术的“一套打法”,做好对标找差工作,从文件提出的指标中延伸、细化、地域化,明确地区发展要求;做好差异化与全域化的结合发展,从“全产业、全要素、全空间、全时间、全过程”中整理出哪些工作需要做到精细化、主题化的打造,哪些工作需要全域化的推广实施;做好“上下左右”工作,即从规划衔接、各部门上下统一、政-企-民各司其职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承上启下,做好落实工作。
第二要点:遵循“四特性”,保障全域旅游全方位“无死角”
贯彻落实“系统性、整合性、创新性、主次性”的原则。
(1)全域旅游要注意系统工程思维,其本身既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来延伸,又应该做好“点-线-面”的打造,同时在软环境建设中要强调共建共享,即强调当地的获得感和强调游客的参与感。
(2)全域旅游要注意内部整合性,即要强化传统旅游资源的内部整合性、旅游与各产业的相融相盛、旅游与城乡的融合。
(3)全域旅游要注意创新性,即要在创建工作方式方法、产品开发手段、体制机制、运营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4)全域旅游要注意主次性,即突出优势产品、优势产业,明确主打品牌、主体功能。
第三要点:以创建为起点,绘好更大更深远的旅游蓝图
全域旅游创建的文件中,首批明确的名单均以县级行政单元为主。国家旅游局局长李今早也在近期讲话中提到“三年创建600个,今年完成262个”的要求,并明确指出优先不跨行政区域为主的地区优化创新全域旅游市/县。文件共提出8个量化指标,其中有一个限制指标,即“各地首批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原则上不超过10%左右的县(含县级市)...”,而这也是第一批名单中以县级行政单位为主的原因。因此,各地在落实文件中,可以把握“由小及大、高位推进、细抓落实、长远谋划”的思路。
从(区)县来抓为起点,树立典型、培育示范、摸索与总结经验,进而推动到地级市层面。通过各级政府牵头,强化旅游局(委)及相关部门的统筹职能,从全地区对全域旅游的认识水平提升、规划、计划,到责任单位分时、分步明确、量化考核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监管,方能保证顺利创建。
同时,各个有条件、有意向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级市应该做好预备工作。一个市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将比县级更为困难,在地域尺度、人口密度、功能承载、产业复杂性等方面协调难度更大,因此建议各地级市以3到5年为谋划期,先期研究好定性、定量的指标要求,做好前期调研与论证工作,在统筹协调、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定位等方面,尽早打通、理顺、扫清创建障碍,为全市提升旅游品质、未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打好基础。秦皇岛市在2010年就提出全市当成一个“5A级旅游城市”来打造,大连市也提出要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旅游的全域化提升。
在省级层面,全域旅游则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我国早在2010年就提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并在近期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的编制工作。福建省提出“清新福建”以来,福建省旅游局局长吴贤德也提出全省“十三五”期间通过“个十百千万”计划推动全省在旅游产品、旅游城市、旅游业与福建省相关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发展,实现旅游的穿针引线与全域化渗透。
全域旅游是一种理念,一个机遇,一种趋势,更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全域旅游将成为各级政府谋划产业统筹、城乡统筹以及民生惠及等课题中绕不开的思考点。愿全域旅游示范区未来的发展能齐花怒放,各放异彩!
(本文系巅峰智业原创,首发中国旅游报,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