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立!公募基金行业终于迎来了自己独立的行业性组织,也迎来了发展的拐点。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从1998年南方基金成立,发行首只基金,经过14年的发展,从无到有,潮起潮落,如今基金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改革又该何去何从?
基金业冷暖两重天
2007年的牛市中,基金业走向了傲视群雄的顶峰。当时58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资产规模近3.2万亿元,但2011年末却下降到2.13万亿元,缩水达1/3。而截止2011年末,银行、信托、保险、券商五大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分别为4万亿、4.81万亿、5.54万亿和1256亿元。
与此同时,新基金的发行也陷入冰点。不仅平均首发规模屡创新低,今年前5个月,81只新基金平均首募22.76亿元,早已无当年动一日售罄辄数百亿元的霸气,而且延期发行的尴尬更多,今年以来就有中欧盛世等5只基金认购期限延后。
再者,基金高管的离职频率也越来越高。粗略统计,今年以来,至少30家基金公司的80位高管(副总以上)发生变更,刷新了历史纪录。最具代表的是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的辞职,标志着基金“老十家”的首任掌门人全部离公募基金行业而去。
曾经的基民凌晨排队买基金的盛况也随之降温,基金公司在牛熊市中的“旱涝保收”更是一直饱受诟病。2011年度,64家公募基金公司合计亏损5004.47亿元,亏损程度仅次于2008年;而基金公司却向持有人收取了288.64亿元的管理费,同比仅下滑4.53%。
人们不禁要问,曾经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基金怎么了?
关键是赚钱效应没有了。人们又要问,基金业能重回春天吗?
改革路在脚下
正如那首歌唱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基金业的转机就在眼前。
关于改革方向,从5月4日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可窥见一斑。
首先是制度层面。基金综合监管系统、基金协会相继推出,基金法修改草案紧锣密鼓,监管层接连表态对基金业要“加强监管、放松管制”,基金业的制度环境焕然一新。
其次是盈利模式。不管持有人赚不赚钱,基金公司却收取手续费,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基金赚钱的驱动力。因此应将固定管理费收取模式调整为“对称浮动”,即将基金业绩与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挂钩;还可引入发起式基金,即基金管理公司在募集基金时,使用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自有资金认购基金,并设置锁定期,实质是将参与各方利益高度绑定;另外还可以在基金公司目前的风险准备金之外设立业绩风险准备金,若基金业绩低于比较基准,该风险金将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基金资产。
最后是产品创新。一方面,相较于此前较严格的审批制度,修订后的基金法草案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上报多只基金的募集申请,可同时上报QDII基金、创新基金以及3只普通境内基金。这一改动不仅为现行多通道审核制度提供依据,也为将来实行基金产品注册制预留空间。另一方面,目前资金的主要投资范围是二级市场,未来投资标的将拓展为大宗商品、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流动性比较好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一切正如原《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王连洲所言,“基金发展之路依然在于改革”。